11月21日,第五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开幕。大会延续“新科技新材料新未来”的主题,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国际玻璃协会、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会上,安徽共签约项目162个,总投资额701.97亿元,其中蚌埠市签约项目79个,总投资额为251.01亿元。
据了解,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吸引约6500名海内外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会,签约项目408个,总投资额3839.09亿元。作为承办地,蚌埠市是中国玻璃产业重要的创新基地,先后研发出国内最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等多项成果。目前,该市拥有新材料企业411家,年总产值突破66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安徽省副省长李中在开幕式上介绍,过去五年,安徽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10%,2024年全产业链营收规模突破9000亿元,2025年预计将达万亿元。目前,安徽已形成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硅基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百亿级产业链,为安徽制造业发展跃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材料产业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特征,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育先在致辞中介绍,近10年来,全球及中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3.2%和17.5%,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新材料产业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合作体系。”周育先提出,在“0到1”阶段要着力突破根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大原创技术供给;在“1到100”阶段要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赋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场景应用;在“100到N”阶段则要共建开放协同的产业新生态。
在推介环节,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戴琳琳介绍,“十四五”期间,安徽新材料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呈现出规模向上、结构向新、创新向优的发展态势。
面向“十五五”时期,安徽提出“十百千万”发展目标,计划培育规模达1.2万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5个千亿级细分产业,培育20家百亿级企业。重点推动新材料与六大产业深度融合,包括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目前安徽在这些领域已形成一定优势,如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光伏玻璃产量占全国一半等。
为支持产业发展,安徽将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包括多只专项基金在内的基金群,总规模达数百亿元。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院士专家智库作用。
赛迪顾问在会上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新材料产业规模达3.94万亿美元,北美地区占比最高,为32.1%。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西部特色发展”的格局。前沿材料增长尤为迅速,2024年规模达3292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5000亿元。
报告重点提出了“十大创新前沿材料”,涵盖固态电池材料、智能响应材料、量子信息材料等领域。这些材料在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有望催生新的万亿级市场。报告认为,中国新材料产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十五五”时期将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