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题:网约车“一口价”:“司乘两难”如何解?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黄兴、王辰阳
近期,多地针对网约车低价竞争乱象,发布暂停“一口价”“特惠单”、严禁强制司机接“一口价”订单等措施,引发关注。
“一口价”模式旨在提供透明价格、提升消费体验,缘何引发纠纷?是否应取消这一模式?又应如何构建平台、司机、乘客三方共赢的生态?“新华视点”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一口价”订单引发纠纷
所谓“一口价”模式,是指乘客输入起点和终点后,系统依据行程信息给出固定结算价格。与实时计价不同,在“一口价”计价中,乘客看到的预估车费即为最终实付价格。
业内人士认为,“一口价”模式本身具有独特优势,解决了部分出租车、网约车订单存在的绕路、价格不透明等痛点。乘客可享受较低的出行成本,且不用担心“被宰”;对平台来说,“一口价”订单也可提升调度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重庆网约车司机黄师傅说:“虽然‘一口价’订单价格比常规订单低,但它数量多,多跑的话可以得到更多派单机会,或更容易接到优质订单。”
但与此同时,部分“一口价”或特惠订单因司机拒载、乘客体验欠佳等问题引发纠纷。
重庆市民杨女士通过百度地图预约网约车,选择了“一口价”订单。司机接单后,10分钟后仍未到达。杨女士致电司机,司机称“马上就到”,但10分钟后仍未赶到;再度催促下,司机说“你要是等得不耐烦,就取消呗”。杨女士说,自己多次因“一口价”订单遭遇拒载。
也有一些乘客反映,部分司机为节省成本减少空调使用,也有司机会张贴“行驶过程中不开空调”或“开空调每公里加价2元”的提示;一些司机因想方设法尽快到达目的地而超速超车,导致乘车体验下降。
一名乘客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反映,打车回家途中,司机疯狂超速、违规变道。一名广东乘客说,有“一口价”订单司机会直接表示“这单就是废单”,或是让乘客加10元回来的路费。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网约车领域投诉量超9.4万件。从投诉问题看,乘客普遍反映实际车费与预估不符、司机服务态度差等。网约车领域纠纷中,“一口价”订单最为突出。
缘何引发纠纷?
一些司机因收入空间不断压缩、强制低价接单,而对“一口价”订单颇有微词。
记者采访多名网约车司机了解到,虽然在乘客的App界面显示是“一口价”,但不同平台上司机收入方式不同,有的是固定收入,有的仍按里程计费。一些司机之所以拒载,是因为“一口价”订单价格过低,部分订单甚至低于正常订单价格50%以上。
“乘客看到的‘一口价’,和司机到手的收入不是一回事。”上海网约车司机杨师傅夜间接的一笔特惠快车单,行驶里程12公里,乘客端显示45元,叠加优惠券后实际支付37元,而他按里程计算仅收入25元。
记者了解到,堵车场景也令一些司机头疼——遇上高峰拥堵时段,“一口价”订单很可能会倒贴油费、增加时间成本。一名浙江司机称,曾接过一个11公里的订单,因为堵车走了1小时40分,价格却只有20元。
业内人士指出,早期平台多以“高额补贴+低抽成”策略抢占市场,但后期部分平台不断压低运价或采用较高抽成模式,司机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平台不断降价,为保住订单、留住司机,我们也被迫加入价格战,非高峰时段的单价已从几年前的1.8元/公里降至1.2元/公里。”携华出行重庆地区负责人张勇说。
网约车司机赵明告诉记者,他在大平台上接单抽成约为20%;而中小平台依靠聚合平台引流,司机接单后面临“聚合平台+网约车平台”双边抽成,略高于大平台。
如何构筑三方共赢生态?
近期,多地密集出台网约车价格监管政策。如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印发通知,明确要求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严禁价格欺诈、恶意压价行为。
广东清远、江西鹰潭、浙江宁波等多地召开座谈会,或对网约车平台进行约谈,一些地方提出不得强迫网约车司机接“一口价”订单。
那么,究竟是否应取消“一口价”模式?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治理的核心不是“禁止”,而在于寻求“最优解”。应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发挥“一口价”模式的优势,建立合理的定价和利益分配机制,既要保障乘客的合法权益和良好体验,也要维护网约车司机的合理收入。
记者了解到,多地已采取举措,约束平台经营行为、规范行业秩序。
昆明等地发布规范性文件,要求合理设定平台抽成比例上限并公开发布。8月,滴滴出行、T3出行、曹操出行等多家企业发布公告减少抽成。业内人士认为,降低抽成比例可以提升司机收入透明度,但需结合长效机制保障实施效果。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明确提出经营者应自觉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共同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下一步,应如何破解行业困局、实现三方共赢?业内认为,仍需政府、平台等多方协同努力。
重庆交通运输系统一名相关负责人认为,各地应科学研判城市网约车的需求总量,通过数量管控有效防止恶性竞争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成立网约车行业联盟,加强行业自律,避免低价“内卷式”竞争。
张勇认为,网约车平台也要转变经营理念,从“降价”转向“提质”,更注重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通过技术驱动和优化管理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创新开拓市场场景。与其“卷低价”,更应思考如何实现差异化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