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街因一场“色彩之变”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最近,我又踏上了这条小街,熟悉的街景,立刻把我拉回到儿时的岁月之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南市区丹凤路第一小学上学。丹凤路一小离家有些远,但离城隍庙很近。从学校出来,左拐从安仁街穿过去,就到了城隍庙后门的旧校场路,右面从梧桐路斜过去,就是城隍庙方浜路的大门。所以每次放学早,“去老城隍庙兜一圈?”已成为同学间的口头语。
那时我们的口袋都瘪瘪的,没什么钞票,但每次却都玩得尽兴而归。用当时我们的话就是:穷白相。
从方浜路的城隍庙大门进去,迎面就是城隍庙大殿前的广场,只见人头攒动,摆满了小吃摊。从鸡鸭血汤到面筋双档,从桂花糖粥到三鲜春卷,各色小吃应有尽有,特别是弥漫在空气中的铁板鱿鱼与煎臭豆腐的香味,直冲鼻尖,惹得我们直咽口水。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大家就凑上几分钱,买一客油煎臭豆腐解解馋。
大殿是我们每次去城隍庙必玩的地方。看各尊菩萨嬉笑怒骂的表情,看它们手执的各式神奇利器。路过城隍老爷坐像前,我们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因为听老一辈人说过,他在战乱中曾救过全城老百姓的命。
离大殿不远处,有两个摊点让我们到了那儿不想离开,那就是看西洋镜与武松打虎拉力器。那个西洋镜摊主戴着瓜皮帽,在撩人的音乐中不停地吆喝着,唱得我们心里痒痒的,但因兜里没子儿,只好望镜兴叹。另一边的武松打虎拉力器上,高高翘起的老虎尾巴顶端上的红灯,在“大力士”们的狠劲下,不时嘟嘟嘟地亮起,赢得一阵阵掌声。我们无铜板上去试力游玩,只能在边上看热闹。
从旧校场路的后门进城隍庙,那整条旧校场路两边的小铺子就直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小铺子里,有卖小动物的,有卖花鸟的,有卖碗筷的,有卖古董的,有印年画的,还有箍桶铺、修锅铺等。我们感兴趣的是小鸟、金鱼和小动物,那五彩的羽毛与闪亮的鳞片,让我们赞叹不已。
在城隍庙里兜啊兜的,还有几爿店也是我们经常去光顾的。一爿是梨膏糖商店,里面的梨膏糖品种有几十种,各色包装,形色多样,我们每次看后都是又兴奋又嘴馋。一爿是永青假发店,店堂里陈列的头型模特上各种发式的假发,几可乱真,每当看到一位位顾客戴上假发笑着走出店堂时,我们都不相信他(她)头上的黑发是假的。
在城市变迁中,老城隍庙多了许多时代的元素,但传统的色彩似乎渐渐淡化了。儿时的城隍庙几乎不见了踪影,只能留在了心里。近闻新豫园的规划已经绘就,修旧如旧的城隍庙呼之欲出,上海在新时代的发展变迁中,老城厢百年风貌肌理将为城市的新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变老的小学生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