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丛萍报道
在山东滨州沾化北部的渤海之滨,21万亩滩涂如画卷般铺展,16万亩宜养水面波光粼粼。这里坐落着滨化集团四大生产基地之一的沾化基地,正以“一水多用、综合循环”的发展理念,在盐碱滩涂上精心勾勒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的绿色产业链图景。
多年来,滨化集团深耕海洋滩涂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领域,依托渤海之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原盐、溴素和养殖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成功将曾经的盐碱滩涂转化为绿色发展的“聚宝盆”,为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资源利用层面,滨化集团将“一水多用”理念贯穿产业全流程,构建起“上游生态养殖、中游提取溴素、下游生产原盐、再向高端化工方向延伸”的闭环产业链,让每一滴海水都在循环中实现价值最大化。具体而言,海水首先被引入生态养殖区,用于鱼虾等水产品养殖;经过养殖池循环蒸发后,卤水溴含量富集,被精准输送至溴素生产车间进行提取;提取溴素后再被输送到盐田进行蒸发浓缩,最终结晶生成原盐。这种“一水串起多产业”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更让海洋滩涂资源的价值得到层层挖掘,实现了从“单一利用”到“多元增值”的跨越。
目前,滨化集团已形成规模化、高效化的生产体系:原盐设计产能达50万吨/年,溴素设计产能5750吨/年,不仅为公司氯碱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保障,更通过生态养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在养殖区域充分利用卤水的独特优势,培育出适应高盐环境的鱼虾品种,既摆脱了传统养殖对淡水的依赖,又产出了品质优良的水产品,真正实现了“产盐溴、养鱼虾”的梯级利用模式。这种资源集约型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滩涂资源“粗放开发、单一产出”的局限。
“综合循环”的理念更深度渗透到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细节。原盐生产环节,采用先进的盐田结晶技术,有效提高了原盐纯度和产量;溴素提取环节,引入环保型生产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养殖环节,坚持“人放天养”的生态模式,模拟对虾在自然滩涂的生存环境,让对虾在广阔的水域中自由活动,使得虾肉纤维更紧致细密,自然积累起浓郁鲜香风味,产品深受市场青睐;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领域,利用溴素资源,滨化集团和院士团队成立联合研究院,合作开发一款被国外长期垄断的医药中间体的合成技术,与国外原有工艺相比,合成路线步骤更短、产率更高、成本更低。可以说,“综合循环”理念将各生产环节紧密串联,实现了资源价值最大化与产业绿色发展的双向统一。
通过构建“一水多用、资源集约、无污染、零排放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滨化集团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探索出一条盐碱滩涂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可行路径,为同类型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近年来,滨化集团进一步强化战略布局,坚持科技驱动、向上突围,坚定向海图强,全力推进“科技滨化、数字滨化、国际滨化、幸福滨化”建设。同时,正在加速推进“北鲲计划”,以“新能源+AI+生物合成+化工”耦合发展路径,延伸以盐溴为核心的海洋化工链条,着力突破海洋经济核心技术,全力拓展滨州北部沿海产业布局,积极融入山东省海洋强省战略。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渤海滩涂上,滨化集团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书写着资源高效利用、生态持续改善、经济稳步增长的绿色发展新篇章,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