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上证指数在4000点陷入拉锯战之际,资本市场业绩“霸榜”的投资品再次花落可转债基金。
Wind最新数据显示,在有最新净值数据的2781只债券型基金中(区分A/C),今年以来收益冠军暂时由南方基金旗下“南方昌元可转债A”以38.09%的回报率摘得。
值得关注的是,据统计至目前收益前三十只公募债基产品中,可转债基金占6席,前三十中占比高达19只,成为今年债券型基金舞台的绝对主角。与此同时,私募机构发行的可转债基金同样表现不俗,《华夏时报》记者获得的一份业内未完全统计的私募可转债产品收益显示,今年以来私募可转债产品收益年化收益最高超过70%,且没有一只转债基金出现负收益。
“基本可以确定,2025年资本市场表现最好的投资品应该就是可转债基金。事实上,2024年霸榜资本市场的投资品也是转债基金,从两年时间维度看,如果2024年初投资者认购公募或者私募转债基金,至今未赎回总体收益率至少不低于40%,高的话应该能翻倍。”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债市研究员陈炜分析称。
转债基金集体爆发
相比权益基金和直接炒股,认购可转债基金带来的收益可谓“既稳健又轻松”,而且根本不需要感受看盘带来的压力。
“我认购的是一家公募基金的债基。其实我也不懂可转债基金的交易原理,不过我看到这类产品过去几年净值表现一直都在增长,几乎很少有大幅回撤的情形,所以就认购了50万元,近两年大概有60%左右的收益了。我已经相当满意而且准备加仓,最近看到一些私募机构的转债产品表现也非常不错,但是门槛高,要达到百万元标准,如果明年利率继续下行,我考虑将银行存款投入到转债市场。”11月17日,上海一位转债市场投资人李虹(化名)告诉本报记者。
缘何在股市板块轮动频率极高且赚钱效应不聚集的行情下,转债基金的收益却如此稳健?
对此,上海澜成私募基金总经理许佳莹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截至目前,今年A股各主要宽基指数均为上涨,其中创业板指上涨48.9%,中证1000上涨28.4%,中证500上涨28.9%,沪深300上涨19.5%,上证50上涨15.0%。整个转债市场则表现为转债标的在减少,但存续的个券中,特别是在中小盘、科技制造、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出现了许多结构性机会,正股的上涨自然带动转债的反弹。公募可转债基金表现亮眼背后是投研团队深入挖掘这些正股基本面良好、转债条款有吸引力的个券,通过精准的个股选择获得超额收益。”
而可转债基金的集体爆发并非个例。中金公司最新发布的三季度基金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三季度中证转债指数收涨9.43%,带动可转债基金三季度中位收益达13.0%,年初至今中位收益攀升至21.2%,大幅跑赢偏债混合型基金(3.6%)及二级债基(2.7%)。与此同时,规模端同步扩容,三季度可转债基金规模环比增长41%,达1334亿元。
天风证券发布的2025年Q3绩优债基季报分析中指出,可转债基金的亮眼表现由多重因素共振造就。首先是股债市场的协同发力。今年以来“股强债稳”的格局为可转债提供了绝佳土壤,债性打底保障安全边际,各类债基普遍大幅降低债券仓位和杠杆,绩优债基的降幅更为显著,主要依靠股性发力贡献超额收益。而头部转债基金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握尤为关键,防御、控制回撤成为绩优债基的普遍共识,此外运用国债期货、骑乘策略,以及把握利率高点附近的配置机会均是绩优债基的通用特征。
中金公司报告则强调,可转债“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特性,在市场波动中也更具吸引力。绩优可转债基金普遍采取“高仓位+精选券种”策略,重点布局半导体、新能源等高景气赛道,同时通过调整转股溢价率控制风险。
公募稳健、私募分化
截至11月15日,Wind数据显示年内可转债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超过20%,远超债基整体的2.13%,且所有可转债基金均实现正收益,其中29只基金的涨幅超过20%,5只基金的涨幅更是突破30%。这种优异表现使得可转债基金在债基收益榜前50名中占据了29席,展现了其“股债双栖”的投资优势。
而从私募端来看,统计到10月31日的数据显示,市场上10969只私募产品中,91.33%实现正收益,整体平均收益率高达24.32%。其中前5%的高收益产品平均收益率达72.03%。
对此,许佳莹指出,头部私募转债产品确实有潜力获得比公募更高的收益,但这并非绝对,且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和更低的透明度,其高收益主要来源于策略的灵活度、复杂度和杠杆运用。
“首先公募基金由于风控和流动性的要求,在个券选择上会受到更多限制,而私募对标的的选择相对自由,可以博取最大的向上收益空间;其次私募可以更自由地使用股指期货、期权等工具进行对冲或增强收益,从而剥离出纯粹的alpha收益,这种市场中性策略是很多私募产品的核心。总的来说私募的收益分化较大,头部私募可能表现惊人,但也有一些私募产品会因为策略失误或风控不严而表现惨淡。因此,在选择公募还是私募时,还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许佳莹表示。
上海另外一家头部量化私募策略总监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如果从收益中位数来看,其个人判断公募转债产品的收益中位数可能会更稳定,甚至略高于私募产品的收益中位数。
他进一步指出:“公募的普惠性与风控,追求的是在严格风控下的相对稳定收益,产品策略同质化相对较高,大部分产品都能分享到市场的基础性机会,避免了极端的业绩表现。因此,其中位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专业机构的平均管理水平。而私募相比来说更两极分化,少数明星产品会大幅拉高平均收益,但也有很多产品表现平庸甚至亏损。所以平均收益可能被顶尖私募拉高,但中位数收益更能代表大多数产品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公募的集体优势可能更明显。”
今年伴随着银行转债到期强赎,可转债市场规模出现大幅缩水,且今年以来可转债退出标的数量为2024年的7倍,“僧多粥少”之下公私募可转债基金如何取得如此强劲的收益?
许佳莹对此表示,这看似矛盾实却恰恰是今年可转债基金制胜的关键。
“强赎加速意味着存量博弈加剧,而亮眼的收益则来自对这场博弈的主动利用。强赎不再是不可预测的风险因子,就可以成为机构投资者追踪和博弈的收益来源。比如有投资机构通过深入研究,提前识别出那些基本面强劲、股价持续高于转股价130%且公司有强烈促转股意愿的个券。他们不是在强赎发生后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布局于强赎前标的,赚取转债强赎确定性带来的转债上涨收益。强赎加速,反而为这种策略提供了更多、更快获利了结的机会,当大量转债因强赎退出后,市场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在剩余的、尚未强赎的标的上。投资机构凭借强大的研究能力,能够在这批存量池中更快、更准地找到下一批潜在的低估标的。这本质上是在一个缩小的市场上,进行更精准定价。”许佳莹表示。
在结构性行情的推动下,科技与周期板块的轮动为股票策略提供了丰厚的投资空间,量化、期货和债券等策略也各自展现出强劲的收益潜力。不过对于后续表现,机构普遍持“谨慎乐观”态度。
天风证券报告认为,四季度债市仍为多空交织行情,其中曲线短端在资金面和流动性平稳下有所支撑,长端或维持震荡,可转债的股债双重属性仍具优势。
许佳莹指出,指数在4000点徘徊,意味着系统性风险不大,但板块轮动快,个股波动大。这要求投资者对行业轮动和个股基本面有极强的判断力,一旦选错行业或个券,很容易跑不过指数,甚至出现亏损。许佳莹最后建议:“股市的板块性震荡会直接传导至转债市场。当一个板块被热捧时,相关转债的转股溢价率会快速拉升,估值变贵;当板块退潮时,溢价率又会快速压缩,带来价格下跌风险,对交易择时要求较高。对于个人投资者,我们建议可以适度配置,但应以选择优秀的管理人产品为主,而非自己直接下场交易。一是因为股市方向不明、波动加大的环境中,可转债的债底保护功能提供了较好的下行安全垫,同时保留了分享正股上涨的潜力,这种不对称性的性价比较高;二是转债市场发展至今相对几年前已比较成熟,当前的转债市场已经是一个高度专业化、机构化的市场。个人投资者在信息、研究、交易工具和风险控制上,都难以与机构抗衡。如果个人已经配置了转债,建议严格控制仓位,避免集中持有单一高风险个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