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1月20日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显示,11月1年期与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0%、3.5%,连续第六个月维持不变。鉴于作为LPR“定价锚”的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利率未调整,银行净息差压力不减,市场对于LPR“按兵不动”早有预期。
LPR报价由央行政策利率和报价行报价加点共同决定。自今年5月LPR报价跟随当月央行降息下降10个基点后,截至目前作为央行政策利率的7天期逆回购利率再无调整,因此11月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未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依然处于历史低点,报价行缺乏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意愿。
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1.42%,与上季度持平。
中金公司研报表示,上市银行息差下行趋势出现阶段性企稳,息差企稳主要得益于存款利率下调、清理手工补息、整顿同业存款定价等负债成本节约措施,以及二季度以来资本市场活跃背景下存款活期化以及存款搬家、向非银存款迁移带来的负债结构改善。
“为稳息差、防风险,保持银行经营的可持续性,近期有关部门也在强化金融机构定价行为指引,约束非理性竞争,贷款定价逐步趋于稳定。”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后续监管引导银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或更倾向于通过财政贴息、结构性工具、明示综合成本等来实现。
央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强调,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利率及其比价关系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导向意义。市场化利率体系有效运行,要求各类利率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价关系。
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林楠在研报中表示,这要求央行通过自律机制、窗口指导等方式规范银行的存贷款定价,保证存贷款利率能充分体现政策利率调整效果的同时合理定价风险与息差稳定,对应银行资产与负债利率、不同类型资产收益率、不同风险利率保持合理的比价。
今年以来,央行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最新数据显示,10月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8个基点。此外,央行持续引导各地逐步有序加入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目前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参与此项工作,惠及数十万家中小企业,有效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主要受到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有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低位下行,说明货币条件比较宽松、资金供给比较充裕,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