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副司长张艳在2025年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交流会上表示,截至上周末,MSCI中国A股指数成分股中有36.8%的企业ESG评级提升,全球领先评级(AAA、AA级)的家数占比由去年底的7.2%大幅跃升至14%,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提升。
ESG是融合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综合性标准,能够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上述数据不仅反映出A股上市公司在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上正发生积极转变,也表明资本市场对ESG质量的关注度正持续提升。
笔者认为,在我国经济转型加速、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ESG已逐渐成为重塑上市公司估值逻辑的重要变量。具体而言,ESG质量正从四个维度“重新定义”上市公司的估值体系。
其一,重塑估值逻辑,ESG质量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关键标尺。
传统估值模型多依赖利润、营收等财务指标。但在全球产业变革深化、资源约束趋紧、政策监管加强的背景下,企业的长期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其环境责任、社会责任与治理效能。ESG评级提升,意味着企业在环保合规、员工权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获得权威认可,反映出其经营韧性与成长可持续性。
ESG优势能够降低企业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从而提升长期现金流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带动估值模型中永续增长率等参数上修。可以说,ESG正在推动估值逻辑转向财务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并重。
其二,重构风险定价逻辑,高质量ESG成为降低风险溢价的有力工具。
在经典估值框架中,风险与收益相匹配。ESG表现不佳的企业,往往面临更高的政策合规、环境污染与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潜在风险,投资者会相应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导致折现率上升、估值承压。
而ESG评级提升,相当于为企业构建起一套风险防控机制:规范的环境管理可减少环保处罚与相关成本,健全的治理结构能抑制内部人控制与决策失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则有助于维护品牌声誉、降低舆情危机发生概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降低企业整体风险水平,带动估值折现率下行,从而推升企业的合理估值。
其三,影响资本成本,高质量ESG带来融资优势。
随着可持续金融理念深入人心,国内外主流投资机构日益将ESG表现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依据。ESG评级领先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保险资金、养老金等国内外长期资本的青睐,也更有机会以较低成本发行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
同时,从再融资审核到IPO(首次公开募股)问询,监管层持续强化对ESG信息的披露要求,在这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在资本市场活动中更具优势。融资渠道的拓宽与资本成本的下降,直接提升企业价值,从而让ESG成为实实在在的财务竞争力。
其四,凝聚市场共识,ESG表现优异催生“确定性溢价”与新的投资叙事。
资本市场的估值不仅基于现实,也建立在共同预期之上。当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形成共识:ESG表现优异的企业,更符合绿色转型导向,更能适应监管与国际规则变化,在经营方面更具长期可持续性与发展确定性。
这一共识推动资金向高ESG评级企业倾斜,形成“优质评价—资金流入—估值提升”的正向循环。在此过程中,市场开始赋予ESG领先企业一定的“确定性溢价”。这种共识一旦形成,往往会自我强化,进一步巩固ESG在估值体系中的权重。
总之,上市公司ESG评级的提升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优异的ESG表现正从外部约束内化为企业核心能力,从合规成本升华为竞争壁垒。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下,谁能将ESG深度融入战略与运营,谁就更有机会在价值重估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