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非遗热”“农文旅融合”“中国游”等多种业态百花齐放。河北沧州“2025年大运河非遗联展”、广西百色靖西壮锦展示馆开馆,“非遗+旅游”成为文旅融合的创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消费体验。不久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联结,共创美好生活、共促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加充分,大众文旅消费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美好生活体验更加丰富多元。
也要看到,在旅游产品供给中,目前存在文旅融合深度不足,方式生硬、机械等问题。有些地方对当地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停留在浅层,导致旅游产品供给缺乏内涵;有些地方的文旅融合建设忽略文化潜移默化的客观规律,生搬硬套,旅游产品供给缺乏地方文化特征。
面向“十五五”,为破除阻碍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的卡点堵点,需从深化文化资源挖掘阐释利用、推进文旅融合数智化转型、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等方面发力。
深化文化资源挖掘阐释利用,拓展文化和旅游融合深度。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内容,在旅游景区、特色街区和度假区等场合融入特色文化内涵,避免旅游产品供给的过度同质化,使旅游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城市书房、图书馆等公共阅读空间与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嵌入旅游。使文化内涵深度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提高文创产品的纪念与社交属性,抓住大众日益增长的情绪消费、快乐消费需求。
推进文旅融合数智化转型,应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开辟文旅融合的新媒体传播阵地。促进人工智能在文旅领域中的应用,加快发展以智能交互、沉浸体验为特征的新兴业态,提高文旅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并完善“人工智能+文旅”的规章制度与监管措施。强化文旅部门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发挥文旅政务新媒体矩阵作用,从文旅主题出发,遵循传播话语、顺应平台生态、结合热点话题,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出圈”作品,促进“流量”转化为“留量”。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促进旅游市场健康规范发展。完善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撑,进一步依法落实旅游市场监管责任,为文旅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稳定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消费权益,优化消费体验。优化文艺单位、文化企业与旅游经营主体对接合作机制,推动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高品质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新业态、新增长点,使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提供物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