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其培育壮大离不开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有力支撑。今年以来,财税部门通过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等举措,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在科技创新领域,今年中央本级科技经费支出安排3981.19亿元,较上年增长10%,资金重点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倾斜,为航空发动机、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卡脖子”技术攻关提供坚实保障。
以国产大飞机为例,作为国家工业制造的“皇冠明珠”,其崛起不仅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突破的标志性成果,更是全球航空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变量。
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研究员翁欣表示,依托C919大型客机项目,我国已构建以中国商飞为核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为骨干、辐射全国并面向全球的商用飞机产业体系,形成“立足上海、延伸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产业布局,供应链与国际标准接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在业界看来,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助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落地见效。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中央财政在制造业领域安排专项资金达118.78亿元,同比增长14.5%,通过定向扶持与多元激励,财政资金有效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研发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税收政策通过全周期激励为企业创新“松绑减负”。今年以来,研发费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比例保持100%的政策持续落地。
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13336亿元,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贡献减税降费及退税8937亿元,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投入成本。在先进制造业,增值税进项税额5%加计抵减政策精准发力;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相关收入免征增值税的规定,加速了科技成果流动转化,政策红利的转化为企业创新提供强硬支撑。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税收还通过服务效能的持续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构建起全链条支持体系。依靠增值税发票等税收大数据,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的轨迹逐渐清晰。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企业购进研发和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增长6.1%,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科研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3%,科技资源要素流动越发活跃。
具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2%和9%,其中,集成电路制造、机器人制造、无人机制造增速分别高达17%、21.7%和69.8%,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增长极。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产业界的成果转化,减税降费的“减法”换来了企业创新的“加法”,财政资金的定向投入,为新质生产力筑牢发展根基,随着政策工具的不断创新,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