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何奎)用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下称“安责险”)系好企业生产“安全带”正成为多地的重要工作。11月19日,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山西、湖南、河南等地纷纷出台政策举措,围绕重预防、增服务等方面优化安责险发展,切实发挥安责险事故预防功能,有效减少事故发生。
在业内人士看来,安责险作为守护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企业预防高危风险发生,并给予风险补偿,降低企业因风险发生面临的经济负担。但当前安责险发展面临着覆盖面不足、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产品同质化竞争、“数据孤岛”制约精准定价等问题。
重预防、增服务
安责险是一种由保险机构对投保单位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予以赔偿,并提供事故预防服务的商业保险。
近日,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山西金融监管局联合下发通知,从投保工作、事故预防服务、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等方面规范安责险制度实施。此外,湖南、河南、陕西等多地先后就推动安责险发展采取行动,以此助推企业提高生产风险防御和应对能力。
记者梳理发现,各地推动安责险发展从强调事后理赔转向重预防、增服务。例如,山西提出,在高危行业领域,要按照安责险实际收取保费的20%确定事故预防服务费用预算目标,据实支出,不得挤占、挪用,保证事故预防服务费用的投入;每人死亡伤残责任限额不得低于40万元,在高危行业领域实现安责险全覆盖。
河南则探索构建安责险事故预防政企保协同联动体系,建立政府部门与保险公司实时联络机制,每日复盘服务情况,梳理行业共性隐患及服务短板,实时更新工作台账,推动保险机构从“风险补偿”向“风险预防”转型;湖南从事故预防服务内容、事故预防服务费用、事故预防服务评估等方面,对建筑施工行业安责险进行优化完善。
山西、湖南等多地密集出台安责险优化升级新举措,实际上是贯彻落实今年4月应急管理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明告诉上证报记者,《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对安责险的投保范围、保障额度、事故预防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因此,各地出台政策是为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国家新规,推动高危行业实现安责险“应保尽保”,并确保事故预防服务等要求能落地执行。
安责险覆盖面仍待提升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安责险则是守护企业生产的“安全带”。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国安责险保费规模已经超过百亿元,但占财产险保费规模的比例仍然较低,仅约1%;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巨大风险保障缺口相比,安责险的保费规模、覆盖范围、承保能力仍待提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告诉上证报记者,当前安责险发展的主要难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投保主动性不足,将安责险保费视为成本负担看得过重,对安责险风险预防和补偿的认识不足;二是保险产品同质化,预防服务专业性弱、效果难评估;三是各部门协同合作不足,“数据孤岛”制约精准定价与风险防控。
“当前我国安责险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难点,从各地的工作推进中可以看出,部分地区的投保覆盖尚不充分,数据系统对接滞后导致投保、理赔和事故预防服务数据无法实时共享,同时事故预防服务也存在落实不到位、费用未据实支出甚至服务‘缩水’的现象。”赵明说。
赵明认为,破解安责险发展难题,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执法检查和现场抽查确保企业依法足额投保;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保险公司业务系统与省级信息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在线监测。
提升安责险的覆盖面,税收激励政策也不可或缺。龙格建议,强化安责险与信贷、财税挂钩的激励政策;引导险企开发差异化产品,提升事故预防服务的专业性与价值;构建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精准风控与联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