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11月20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两个期限LPR已连续6个月维持不变。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11月LPR继续“按兵不动”符合预期。首先,作为LPR定价基础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并未发生变化;其次,随着持续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银行息差缩窄压力仍然不小,缺乏压降LPR报价加点的动力;而且,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低位下行,说明货币条件比较宽松、资金供给比较充裕,引导LPR下降并非当务之急。
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处于历史低点。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与二季度持平。
“尽管近期包括1年期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AAA级)在内的主要中长端市场利率稳中有降,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的融资成本略有下行,但在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最低点的背景下,当前报价行缺乏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贷款利率也保持在低位。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10月,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8个基点。
王青认为,6月以来LPR一直维持不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受年初以来出口超预期、国内新质生产力领域较快发展等推动,宏观经济走势稳中偏强,逆周期调节需求相应下降。
展望未来,王青判断,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近期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回落。着眼于稳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稳增长政策有望进入发力阶段。
“随着市场利率不断降低,降息的边际效应在下降,因此降息并非当前稳增长、促消费的关键因素。”董希淼认为,未来一段时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还有一定实施空间,但边际效应已经明显下降。过度放松货币金融条件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效果也需要关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预计将更加注重精准、协同和均衡。
央行日前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下一阶段,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等。其中,在结构上,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