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徐潇潇)11月20日,在2025国际金融大会上,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肖耿在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深港金融合作既拥有独特优势,也面临制度性挑战。
“香港的优势体现在制度高度开放、市场化水平高、无外汇管制等方面,而深圳则在规模效应、产业配套和要素成本上具有显著竞争力。当前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香港的‘软件’制度优势与内地的‘硬件’资源条件有效叠加,实现优势互补。”肖耿进一步阐释。
对此,肖耿认为,突破口已经显现,即推广“双总部”模式。他以港股上市企业为例说明:“这些企业实际运营主体位于内地,但通过在香港上市,得以享受国际金融中心的监管环境、全球投资者网络和高效定价机制,成功实现了‘境内低成本运作+境外高效率融资’的有机结合。”
肖耿告诉记者,深港并不缺乏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真正稀缺的是能够实质性整合两地制度与资源优势的实体项目和商业模式。“一旦‘双总部’模式得到广泛采纳,将催生大量真实、可持续的跨境金融需求。香港金融机构可专注于服务国际业务和离岸市场,深圳本地机构则更好对接国内产业链和资金流,从而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共生的新生态。”
展望未来,肖耿建议,更多企业可在香港设立法律或融资总部,同时在前海等深港合作前沿区域设立第二运营总部。“这样既能利用香港的国际化平台招聘全球顶尖人才、开展股权激励和跨境资本运作,又能依托内地降低整体运营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力。”他表示,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金融和科技企业,还可拓展至教育、物流、专业服务等多个领域。例如,香港高校在深办学、香港机场在东莞设地面操作中心等,都是“双总部”理念在不同场景下的实践雏形。
最后,肖耿强调,社会需要重新认识风险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他认为,金融工具的核心功能是将不可控的现实风险转化为可交易、可分散的金融风险。
“真正有效的创新投资应由理解并愿意承担风险的专业市场主体主导,而非由政府资金追求短期回报。企业破产并不可怕,其培养的人才、积累的经验、闲置的资产很快会被市场重新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力。只有建立起对风险与财富关系的正确认知,深港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与科技创新高地。”肖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