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潇
近期,多地持续推进房屋体检制度落地,郑州、东莞、武汉、长沙等城市相继发布相关实施方案或技术规范等,在明确体检对象、体检内容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11月18日,河南省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郑州市城镇房屋安全管理“三项制度”试点实施方案及工作细则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该文件拟建立房屋安全管理资金制度、房屋体检制度和房屋保险制度“三项制度”体系,推进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通知》指出,将对郑州市房龄30年及以上的城镇住宅房屋实施首次体检,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房龄30年及以上的城镇非住宅房屋实施首次体检,体检内容涵盖城镇房屋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围护系统、设备设施及管线等重要部件。
《通知》显示,体检结论分为“通过”“基本通过”和“不通过”三类。对于结论为“不通过”的房屋,将督促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停止使用,并进一步开展房屋安全鉴定或采取加固、修缮等处置措施。竣工验收或安全鉴定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记者梳理发现,与郑州类似,大部分城市普遍规定房龄在30年以上的“高龄”房屋为主要体检对象。例如,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于10月30日正式印发《长沙市城镇房屋结构安全体检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不同类型房屋的定期体检频次作出细致划分,房龄在25年内的一般不强制进行体检,房龄超25年未达设计使用年限的公共建筑每5年至少1次;同类多业主住宅每10年至少1次;经营性自建房经营前必须体检,房龄超25年的每2年至少1次;
不少城市则在体检技术规则上不断完善。例如,湖北省地震局下属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主编的《武汉市城镇房屋体检技术导则》近期正式落地实施。体检内容上,从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围护系统、设备设施及管线四个分部进行了详细规定。体检程序上,从基础数据采集环节开始,就明确了数据采集的标准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房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确保资金来源亦是推动制度落地的关键。从各地的相关规定来看,公共建筑、经营性自建房,体检经费原则上由房屋安全责任人承担;对于多业主住宅,体检经费则主要由财政资金或房屋基础险和综合险的保险责任承担,部分地区也鼓励使用物业公共收益部分为物业服务区域房屋集体开展体检。
例如,郑州规定,城镇住宅房屋体检费从市级公共账户列支。城镇非住宅房屋体检费由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承担,市级公共账户按照50%的比例,实施以奖代补。还要求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引入“保险+服务”市场机制,对购买保险的城镇房屋提供专有部位、公共部位、公共设施等风险预防服务。既有城镇住宅房屋保险费可获得50%的补贴,非住宅房屋保险费可获得20%补贴。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各地房屋体检机制逐步落地,未来体检结果有望成为老旧更新、资金安排、改造决策的重要依据,使城市更新在更精准、更科学的基础上推进。
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正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房屋体检可以通过对地基、结构、管线、电路等关键部位的系统检测,提前发现安全隐患和微更新需求。
宋红卫进一步指出,不少城市关于房屋体检的公共账户此前并未完全建立,而这轮房屋体检的全面铺开,有望成为资金公共账户加快落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