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板块拥挤度已接近2022年7月的高点,这对其上涨逻辑提出更高要求,也意味着任何风吹草动都容易引发波动。11月19日,储能板块主力净流出近70亿元,市场分歧显现。这背后,反映出部分投资者的短期兑现需求。长期维度来看,储能的核心逻辑是否还在?请看机构最新研判。
当前储能板块市场分歧的核心,在于如何平衡短期交易拥挤与长期确定性强的高景气度。
从资金面看,近期主力资金在部分储能细分领域呈现净流出态势。Choice数据显示,11月19日,储能板块主力净流出达67.25亿元,锂电池板块净流出50.49亿元,固态电池净流出37.39亿元。叠加部分品种拥挤度接近历史高点,表明在市场有分歧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有兑现的需求。
但这并非行业基本面的转向。恰恰相反,支撑储能发展的底层逻辑正在不断强化:
一是,全球储能高景气延续。申万宏源预测,欧洲、美国、包括中东在内的其他区域2026年的大型储能新增装机增速或分别达40%、45%、100%;全球大型储能合计装机增速达54%,依然延续高增长趋势。
二是,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已历史性超越火电,而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必然伴随日益严峻的消纳压力。这意味着,电力系统正经历从“源网荷”到“源网荷储”的深刻变革,储能已从“配角”成为“主角”,升级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其需求空间广阔且确定。
近期,政策层面释放的信号明确而有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正在加速,而储能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特别是在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引导下,“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将成为趋势,其中积极采用的先进构网型技术正成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的关键钥匙。
与传统跟网型技术不同,构网型储能能够主动为电网提供惯量支撑、调频调压,有效提升电网稳定性和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中国储能网显示,配置一定比例的构网型储能系统,可帮助新能源场站满足接入条件,并将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15%—20%。此外,构网储能在提供多重电网服务方面具有成本效益优势。
在这一技术演进中,储能变流器(Power Conversion System, PCS)的投资价值尤为突出。作为连接储能电池与电网的关键桥梁,PCS承担着电能交直流转换的核心功能。它如同整个储能系统的“智能调度官”,不仅完成基本的充放电转换,更通过精准的功率控制与智能调度,成为保障电网稳定、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新能源新周期起点已启动,盈利进入上升周期,储能板块短期波动或不改长期趋势,机构建议关注以下方向:
1、PCS市场格局趋于稳定,头部企业凭借品牌与渠道占据主导。伴随组串式PCS在大型储能中渗透率提升,部分企业在户用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阳光电源、科华数据、上能电气)
2、国内大储市场地位领先、把握独立储能增长机遇的企业。(海博思创)
3、海外大储领军者、全球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阳光电源)
4、海外市场拓展顺利、重视欧洲和中东新兴市场的企业。(上能电气)
风险提示:各市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市场限制政策收紧的风险。以上观点均来自于平安证券、华西证券、申万宏源证券、中原证券、天风证券近期已公开的证券研究报告,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