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0 16:22:10 股吧网页版
【财经分析】供需、权益、政策三重变量交织 转债市场应如何布局?
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11月20日电 2025年以来,转债市场呈现出“股性主导、供需收紧、估值高位”的格局。展望2026年,转债市场能否继续布局?随着投资环境的变化,该市场的收益与风险博弈会否进一步加剧?

  股性驱动特征显著

  可以看到,近期转债市场表现延续了强势基调,同时呈现出了鲜明的结构性特征,而“股性主导、供需失衡”更是成为了核心标签。

  公开数据显示,中证转债指数上周五(11月14日)报收491.71点,周内一度突破8月高点,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历史极高水平,百元溢价率分位数达98.5%。

  另外,自2024年9月以来,中证转债指数跟随权益市场走强,累计涨幅已超34%,2025年的年内涨幅也达到了18%以上。

  “当前,转债市场供给规模的持续萎缩值得关注。”一位券商交易员告诉记者,“2025年,转债市场的整体规模较年初收缩约2100亿元,当前存量仅在5748亿元左右。未来一年,还有约78只转债到期,总规模涉及约928亿元,叠加部分机构的强赎意愿抬升,而新发项目储备不足,届时市场规模可能向4000亿元以下演绎,较2022年至2023年的水平萎缩一半。再就需求端来看,受益于‘资产荒’影响,现阶段‘固收+’的资金配置需求旺盛,明年一、三季度有望成为配置高峰期,即供需紧平衡将支撑转债的估值韧性。”

  “在正股市场具备韧性的背景下,转债市场因供需失衡难以根本缓解,因此整体表现将保持稳健。”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固收分析师顾一格判断。

  机遇、挑战相生相伴

  站在年末的时点观察,明年转债市场将如何演绎?有哪些利多、利空因素?

  无疑,供需关系、权益市场表现及政策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关键变量。

  首先,就偏多因素而言,支撑转债估值的核心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供需紧平衡持续强化。眼下,转债供给收缩趋势明确,到期、强赎导致转债退出规模大于新发补充规模,市场存量大概率持续减少;需求端则受 “资产荒”驱动,“固收+”资金对转债的配置需求仍有扩张空间,供需缺口将支撑估值抬升。

  其二,是权益市场中枢的上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就中长期来看,权益资产收益率仍具吸引力,“科技牛”行情延续概率较大,正股走强将直接带动转债股性溢价释放,成为转债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其三,是政策环境相对友好。中外关税摩擦构成的扰动或边际放缓,出口产业链受益预期会逐渐升温;科技自主可控、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延续,相关行业转债将获得基本面支撑;防风险政策托底信用环境,有助于降低转债信用违约风险。

  至于利空因素方面,就目前而言,潜在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方面,包括高估值下的市场脆弱性有所上升——当前转债估值高位运行,绝对收益属性下降是必然趋势,若权益市场调整,那么转债也可能面临正股与估值的“双杀”,跌幅或阶段性超过股票;供给超预期放开风险——若监管政策调整、新发转债规模大幅增加,这将打破当前供需“紧平衡”的现状,而高估值次新券会首当其冲面临估值收缩压力,届时转债对股票的跟涨能力可能弱化;资金的季节性波动——短期资金面波动可能引发转债估值的阶段性调整。

  关注攻守兼备策略

  综上,2026年的转债市场必将呈现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聚焦转债的投资布局,“个人认为,高估值背景下主观择券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各机构需兼顾弹性与安全垫,把握结构性与事件性机会。”前述交易员称,“一方面,建议优先布局指数与量化策略,在估值高位、主观择券受限的背景下,指数与量化策略的‘一揽子’配置模式更具优势,建议对高价因子、波动率因子适度风险暴露,重点关注双低策略(低价格+低转股溢价率)和隐波差策略,同时优化次新转债纳入指数时间、规避强赎条款干扰,平衡收益与风险。另一方面,建议各机构根据权益市场环境动态调整仓位——若权益市场上行,可维持较高仓位,侧重指数化配置捕捉Beta收益,容忍估值高位;若权益市场下行,需降低仓位,聚焦债底保护较强的标的,规避正股与估值‘双杀’风险;若市场震荡,则建议转向正股策略,挖掘行业轮动机会,优先选择高景气行业中转股溢价率低的转债。”

  至于行业主线的选择上,“我们持续看好锂电、储能方向。”财通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表示。

  “考虑到科技创新与扩大内需相关的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为市场提供核心支撑,我们预计,科技成长板块作为市场核心主线的地位依然稳固——其背后是坚实的产业趋势支撑,如AI带来的算力需求爆发和半导体国产替代的长期逻辑。”顾一格认为,“不过,在经过前期显著上涨后,资金或从交易拥挤、估值偏高的标的向估值相对合理、涨幅滞后的标的进行‘高切低’式轮动。同时,受益于‘反内卷’和内需政策的光伏、化工,以及具备避险属性的贵金属、大金融板块也值得关注。”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建议,可聚焦高景气与估值修复方向,围绕四条核心主线布局。一是科技与制造产业,关注算力建设、人形机器人、半导体自主可控等相关转债;二是出口产业链,把握关税扰动缓和带来的修复机会;三是周期产业,捕捉化工品、有色金属供需错配引发的涨价机会;四是“反内卷”赛道,跟踪光伏产业政策力度与修复节奏。

  与此同时,各机构亦需要做好风险控制,回避高价、高溢价的“双高”转债,重点筛选正股基本面扎实、偿债能力较强的标的;关注下修条款博弈机会,对有转股诉求的弱资质主体保持跟踪;警惕正股退市风险、信用风险及政策超预期变动风险,设置严格的止损机制。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