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市住建行业科技大会暨第十届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委员代表会议将于11月22日召开,适逢科技委成立40周年。这场盛会将立足新起点,谋划上海城市建设科技发展新思路,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为上海住建领域的"最强大脑",40年来科技委始终深度融入城市建设进程: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黄金发展期,为地铁一号线、南浦大桥、东方明珠等重大工程提供设计施工方案评审与技术把关,助力城市基础设施快速完善与面貌革新;世博会筹办与举办期间,不仅高质量完成都江堰援建项目评审,还统筹推进“一轴四馆”等世博项目评审,同时探索“科技+城市管理”模式,为盛会保障与灾后重建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目标,聚焦一江一河、长三角示范区等国家战略项目,在智能建造、绿色低碳、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深化技术论证与创新,为城市能级提升注入科创动力。截至目前,科技委已累计完成政府决策咨询、工程技术论证等重要项目近3万个,在重大工程建设、行业科技创新、城市安全保障等领域留下深刻智慧印记,成为推动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科创引擎”。

铸基城市地标,筑牢重大工程的“技术防线”
从黄浦江上架起的第一座斜拉桥到浦东天际线的崛起,从地下交通网络的织就到跨江越海工程的突破,科技委始终是上海重大工程建设的“技术护航者”。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迎来城市建设高潮,科技委率先介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世纪工程”。针对南浦大桥基础和塔柱施工难题,专家团队力推混凝土双掺技术和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灌工艺,解决关键技术瓶颈,为我国斜拉桥建设提供“上海方案”。同期,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方案评选中,科技委从12个设计方案里选中“太空明珠”构想。面对468米高空钢球吊装难题,专家们独创“液压同步提升工艺”,将350吨重的上球体精准安放在350米高空,误差仅2毫米,这项技术至今仍是超高层施工的行业标杆。
从地面上的跨越到地下空间的开拓,科技委的技术突破在城市立体发展中更显长远价值。1990年地铁一号线建设时,上海软土地基让基坑开挖成了“拦路虎”。科技委牵头研发的“逆作法”工艺,让淮海中路区段在8个月内完成施工并恢复路面交通,较传统工艺缩短工期14个月。如今,这项技术已在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中广泛应用,极大地减少了对交通的影响。
随着城市发展格局的拓展,科技委的技术护航在新世纪延伸至跨区域工程。其全程参与洋山国际深水港区、东海大桥等跨区域工程,通过系统化评审整合港口、桥梁、公路等子项目,形成“港桥联动”集成方案,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从重大基础设施到标志性公共建筑,科技委的技术把关始终深度嵌入城市发展的关键节点。无论是世博会“一轴四馆”、虹桥枢纽,还是上海中心大厦、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科技委都始终坚守在技术把关的第一线。2010年世博会期间,完成151个世博场馆评审,创新解决外国场馆技术标准对接等难题,用科技力量保障“世博奇迹”。这些工程不仅筑牢了城市发展的骨架,更印证了科技委以技术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科技委的技术护航持续升级,在城市更新、绿色韧性、宜居智慧等新领域留下深刻印记。在“一江一河”沿岸更新中,其参与长宁“上海硅巷”、宝山“环上大”等科创街区改造,通过历史建筑数字化修复技术论证和模块化建构方案评审,让老厂房变身创新载体,实现“科技回归都市”的空间革新。绿色发展领域,既为前滩国际商务区等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提供标准体系支撑,又在长三角水乡会客厅项目中推动近零碳技术集成,综合节能率达82%,成为跨区域低碳示范标杆;静安区彭浦西调蓄池工程中,科技委指导的深基坑智能监测与“地下调蓄+地上海绵”设计,每年减少大量污水入河并新增休闲绿地,彰显生态与民生双赢的韧性城市智慧。在智慧建造方面,西岸中环D街坊项目通过其评审的混凝土伺服系统和智能顶升平台,实现290米超高层与地铁线路的“零扰动”施工,而苏州河上无人机巡检与新型保洁船的“智能巡航-识别-打捞”体系,更让滨水空间管理迈入数字化时代。
四十载深耕不辍,科技委始终以技术破局、以创新赋能,从铸就城市地标到激活更新活力,从保障重大盛会到赋能绿色智慧,全程护航上海城市发展每一步,成为推动这座城市不断向上生长的“技术脊梁”。

汇聚全球资源,构建协同发展的“人才矩阵”
“当年一张会议桌就能坐下所有专家,现在光院士就有18位。”科技委老委员的这句感慨,道出了四十年来智库建设的跨越式发展。1985年成立之初,22名委员和8名顾问组成“初创团队”;如今,14个专业委员会、约3000名专家构成的智库网络,已涵盖从城乡规划到智能建造的全领域。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科技委更注重人才资源的高效盘活,构建起“引才、用才、服务才”的全链条机制。2016年设立的院士工作室,让江欢成、朱合华等院士领衔攻关超高层结构、智慧地下工程等前沿课题;海外专家工作室则带来“国际视野”——德国专家马克斯·多曼引进的“海绵城市技术”,让临港新片区雨水利用率提升85%;日本专家桥本正提出的“地下空间分层开发理念”,则被写入上海城市规划。
除了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科技委更以细致服务为专家解除后顾之忧,构建起全周期保障体系:建立专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评审需求与专家专长的匹配;开设“院士论坛”“专家沙龙”,每年举办百余场学术活动,促进跨领域思想碰撞。
这种良性循环的人才生态,催生出显著的智慧成果。四十年来,139名资深专家退休后仍持续发挥作用,青年委员快速成长,形成“老带新”的梯队传承。
搭建创新舞台,打造科创转化的“加速器”
正是这样的人才聚合,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的桥梁,科技委四十年来持续完善科创平台体系,推动“四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落地,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城市战场”。
1997年成立的建设科技推广中心,成立至今推动580余项“四新”技术落地——针对上海软土特性研发的“基坑钢支撑结构”“两墙合一技术”,已成为地下工程标配;绿色建筑领域,牵头编制《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准》,推动世博文化公园等项目实现“近零能耗”。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建立跨区域科技成果互认机制,组织创新联盟,让上海智能建造技术辐射长三角。
标准体系建设是科技委的另一张“王牌”。针对超高层建筑、深基坑等“高风险”工程,组织专家评审海外引进技术与国内创新技术,编制《基坑工程设计规程》《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64项。2005年旗忠网球中心屋顶工程无现成标准可依,科技委紧急制定《大型开合屋盖技术规程》,让这个“国内首例”项目顺利验收,该规程后来成了国家标准。
智绘城市新图景,铺就未来建设的“科创路径”
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新任务。立足这一节点,科技委将借大会完善“1+2+3+4+N”科技创新体系:以建设管理科创数据库为基础,聚焦“科创策源”和“集成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新模式、新动能,通过项目、科技、产业、主体四类评估保障效能,在科学基础设施、零碳园区等场景落地转化。同时聚焦绿色低碳、智能建造等七大领域,深化“三库三链”建设——升级智库、更新技术清单,扩容成果库、加速“四新”技术与标准转化,建强项目库、储备深层地下工程等关键技术。
面向未来,科技委将继续汇聚专家智慧,推动科技创新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在科创中心建设中,依托院士工作室攻关建造机器人、超低能耗建筑等原创技术,为“五个中心”联动发展提供硬核支撑;在城市更新中,通过学科中心研发历史建筑加固、既有建筑适老化改造等技术,让文脉传承与功能升级同频共振;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技术枢纽作用,推动科技成果互认机制升级,借助各类交流平台促进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让智能建造、韧性城市等技术经验辐射长三角。
从黄浦江畔的第一座大桥到长三角的协同发展,科技委的40年,是上海城市建设从“速度时代”迈向“质量时代”的缩影。未来,科技委将持续以智力赋能,为“人民城市”建设注入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科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