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0日电 (谷青竹) 在内蒙古东部的兴安盟大地,一场绿色能源转型正在上演。继2023年中广核300万千瓦风电基地全容量投产后,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兴安盟经开区”)近日宣告金风科技绿氢制绿甲醇项目一期工程成功通过气化炉工艺验证——标志着“风电-电解水制氢-生物质气化-甲醇合成”这一完整技术路线全链条贯通,不仅迈出了填补行业规模化生产空白的关键一步,更让兴安盟经开区一跃成为国家“双碳”战略下绿色氢氨醇产业的核心承载区。
兴安盟经开区用实打实的产业进展,勾勒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生动缩影。在“双碳”战略向纵深推进、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今天,这里正跑出绿色能源产业的“加速度”,书写从“试验”到“示范”的新答卷。
资源筑基:从“禀赋优势”到“成本优势”,构建产业发展“护城河”
“”兴安盟风、光、水、生物质资源储量丰富,是全国生态功能最为完整、清洁能源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于吉顺如此推介兴安盟的核心竞争力。
从能源来看,兴安盟追“风”逐“光”的优势尤为突出,风电光伏测算可开发规模达3600万千瓦、剩余可开发规模超2100万千瓦,能稳定产出大量绿色电力。从水资源来看,境内315条大小河流汇成5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水质多为三类以上,有效解决了能源产业的供水难题。此外,作为“塞北粮仓”,兴安盟每年可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资源超700万吨,经预处理后能“变废为宝”为优质碳源,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原料供给体系。
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恰是当下绿色氢氨醇产业渴求的“先天土壤”——该产业既需海量电力支撑生产,又离不开充足优质的水资源保障用水循环。
正因如此,兴安盟“绿色家底”雄厚的产业平台,日益成为化工与能源企业战略布局的热点。对企业而言,落户于此既能用廉价绿电实现规模化制氢,又能避开高昂的电网费用与电力波动难题,让“资源优势”直接转化为“成本优势”。但资源的价值从不是“沉睡的数字”,唯有通过精准承接与高效转化,才能真正释放竞争力。在兴安盟,承担这一关键角色的正是经开区。例如,针对风光间歇性发电的并网难点,2022年底总投资4亿元的金风6万千瓦风电绿电微网项目并网发电,可覆盖园区现有用电量的40%,有效提升了兴安盟经开区的绿电使用水平。
从“资源宝库”到“产业原料库”,兴安盟经开区通过系统性布局打造了全盟绿色资源的“集中转化平台”,让分散的“风光水生”资源拧成“协同合力”,真正成为可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活材料”,为后续更多项目落地与技术突破筑牢了坚实根基。
服务赋能:基建硬支撑+政策软环境,确保项目“落地即生根、成长即茁壮”
要让潜在的资源红利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还离不开基础设施与政策体系的双重赋能——前者为项目落地提供“硬支撑”,后者为产业发展营造“软环境”,双轮驱动兴安盟经开区绿色氢氨醇产业发展。
走进兴安盟经开区25.6平方公里的规划版图上,产业发展的“画布”已然铺展:13.02平方公里化工园区核心区内,近9000亩土地平整开阔、权属清晰;外围1.2万亩拓展空间同步联动,为项目落地预留充足空间。兴安盟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高天宇告诉新华财经,目前已有27个关联项目完成预可研编制。他透露,截至2025年,兴安盟经开区已累计投入6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筑牢“七通一平”坚实底座,确保项目“落地即生根、成长即茁壮”。
一方面,配套承载“应有尽有”:铁路专用线直达锦州港、营口港、大连港,打通“陆港联动”物流通道;供水排污、电力供热、固废处理等配套管网纵横交错,消防站与应急保障体系完备,真正实现“熟地等项目、筑巢引凤来”。另一方面,要素承载“底气十足”:工业供水、绿色电力、铁路运力均预留过半承载空间,为高耗能的绿色氢氨醇产业提供稳定动能。
政策红利的叠加,更让兴安盟经开区的资源优势如虎添翼。国家层面,《“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生物质能源与绿色化工列为重点方向。自治区层面,兴安盟已被确定为绿氢、绿甲醇示范基地,多项振兴蒙东措施提供精准支撑。地方层面,兴安盟经开区则推出优化营商环境4.0版,建立项目前期手续联审联批机制,审批时限平均压缩40%,企业登记注册可“立等即办可取”。目前,金风科技项目8个月投产、博源化学难题3天解决等案例,已为兴安盟经开区营商环境政策的“含金量”提供了佐证。
这套“国家战略+区域政策+本地配套”的三级政策体系,将为企业投资兴业全程保驾护航。对此,辰聚(苏州)科创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传密高度评价:“兴安盟经开区已形成‘优质风光水资源+充足生物质原料+高效产业生态+明确政策支持+便捷外送通道’的强大组合,这种多要素协同效应,使其在国内绿色能源竞赛中占据有利位置。”
截至2025年,兴安盟经开区已引进金风科技、中广核、明阳智慧等龙头企业,绿色氢氨醇产业初具规模。按照规划蓝图,“十五五”期间兴安盟经开区还将打造“70万吨绿氢、200万吨绿氨、300万吨绿甲醇”产业集群,实现年税收10亿元,拉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力争成为全国绿色能源产业的“新高地”。
技术领航: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全链创新激活绿色“新引擎”
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发布的《中国绿色氢氨醇产业发展报告2025》指出,当前全球绿色氢氨醇产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跃升的关键转型阶段。在此进程中,兴安盟凭借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生态构建站上行业创新前沿。
作为产业“东部创新研发-北方资源转化”双核格局的重要节点,兴安盟经开区已集聚736家相关企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13家)与专精特新企业(2家)为引领的创新梯队,构建起“绿色引领、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蒙东地区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产业平台。
金风科技落地兴安盟经开区的绿氢制绿甲醇项目正是典型标杆。该项目针对性破解产业痛点,创新应用“风-氢-储-生物质”多能协同耦合技术,有效解决了风电制氢的不稳定性难题。其核心装备同样展现出硬核实力:生物质气化炉采用复朋炉技术,气化压力达3.0兆帕,有效气成分超70%,可在多种工况下稳定运行,单此一项技术便填补了行业规模化大工业生产的空白,让绿色氢氨醇产业在兴安盟经开区实现了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在关键技术的“单点突破”之外,兴安盟经开区更以打造“生态闭环”的产业思维,创新打造“垂直共生、树状发展”的产业模式——园区内企业既是绿色氢氨醇产品的生产者,也是上下游原料的消纳者,最终构建起“装备制造-绿氢生产-绿氨绿甲醇制备-废料循环利用”的完整闭环。高天宇告诉新华财经,该模式可实现35%的产品在园区内内部消纳、15%在盟内消化,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与资源浪费,让技术先进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协同优势。
当前,绿色甲醇成为兴安盟经开区串联产业价值的关键“纽带产品”之一。冯传密表示,绿色甲醇兼具清洁能源与关键化工原料双重属性,其需求潜力正从多领域集中释放:在化工领域,可作为低碳原料助力高耗能化工行业脱碳;在航运领域,能替代传统重油降低污染物排放;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氢能的优良载体,可缓解氢能储运的安全与成本难题。这种“一材多能”的特性,让绿色甲醇有望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引擎,催生数百亿级市场空间。
依托绿色甲醇这一核心产品,兴安盟经开区正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瞄准高端应用领域发力推动多个项目。以10万吨/年航空燃料(SAF)项目为例,凭借本地丰富的绿电、绿甲醇资源,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甲醇制航煤技术,兴安盟经开区全力打造“绿甲醇-航空燃料(SAF)转化-航空燃料供应”的零碳产业链。该项目聚焦可持续航空燃料(SAF)这一细分赛道,既能满足航空燃料高能量密度要求、无需改造飞机引擎,还能相比传统化石航煤减少高达80%的温室气体排放,为全球航空业碳中和作出贡献。
产品要顺利跻身国际舞台,获得权威资质认证无疑是打通准入通道的关键。目前,金风科技绿氢制绿甲醇项目一期已率先拿下全供应链ISCC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从秸秆收集的源头环节,到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再到港口交付的终端环节,全流程均严格符合欧盟市场强制准入要求,顺利进入全球市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我国正处于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关键时期,兴安盟经开区绿色甲醇项目充分结合了当地资源禀赋与国际市场需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实践,对打通氢能全技术链具有示范意义。
从生物质到绿色甲醇、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集群、从区域实践到发展标杆,兴安盟经开区绿色氢氨醇产业的发展,用实践证明绿色产业不是“成本负担”,而是“增长新极”;资源禀赋不是“静态优势”,而是“动态势能”,可以期待,天高地阔的兴安盟,将以浓墨重彩的“草原绿”,绘出兼具生态价值与产业实力的鲜明印记,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更坚实的“兴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