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进入最后一个月倒计时之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1月18日在海口召开外资金融机构座谈会,海南省委书记冯飞表示,欢迎外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全球网络和专业优势,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海南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外资金融机构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服务海南跨境金融需求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全球网络与资源调配优势,外资金融机构可为海南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匹配优质贸易伙伴,优化跨境结算流程,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可利用其全球筹资能力,为海南的科技、绿色、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二是专业人才与国际化视野优势,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大量熟悉国际金融规则的专业人才,外资机构的引入将对此形成有效补充。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印发《关于金融领域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提出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类新金融服务、便利外国投资者投资相关的转移汇入汇出、完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安排、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等。其中,海南自由贸易港被列为试点地区之一。
前述座谈会提出“推动更多金融改革开放措施在琼先行先试”。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外资金融机构可从三方面参与推动海南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一是参与制度创新,结合国际经验提出跨境资金流动、资本项目开放等领域的改革建议,比如探索跨境资金池、本外币一体化账户等新模式;二是引入新产品新服务,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试点跨境资产转让、绿色金融债券等创新业务,丰富海南金融市场工具箱;三是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联合国内外机构开展跨境金融研讨会等,促进人才交流与规则对接,提升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影响力。通过这些实践,外资金融机构或将成为海南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和“连接器”。
今年10月份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已通过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等试点,为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提供了便利通道,未来五年可进一步扩大这些政策的覆盖范围,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进一步推动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便利化。同时,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形成更多金融领域创新成果。此外,加强统筹协调和金融监管,确保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与金融安全并重。
肖本华认为,展望“十五五”,金融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应重点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深化跨境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和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等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