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历史,米磊认为,四次科技革命可以分别概括为机、电、光、算。200年前,以发明蒸汽机、内燃机为标志,人类开启了机械化生产的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100年前,人类实现了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又一次飞跃;60年前,人类将电子作为信息的载体,使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效率大幅提升,促进了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正在兴起,有望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兴于产业。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必须紧密围绕革命性技术突破展开,这是中国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米磊表示。
当下,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科技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不确定性也随之而来。
“从全球范围来看,科技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米磊举例道,欧洲的VC(风险投资机构)没有美国VC多,导致很多欧洲科技项目到中后期发展比较缓慢。Deepmind虽然本是一家英国公司,但是最后却被谷歌收购了。这也反映出科技企业在缺乏足够资金支持时,很难实现持续的独立发展。
米磊称,新的科技革命正朝着超复杂、超微观、超宏观和超极端环境的方向发展。以可控核聚变和量子计算为例,此类技术可能需要20年左右才能实现商业化落地。现有的VC模式很难支持如此长期的创新项目,因此需要打造更具创新性的金融环境,吸引更耐心的投资者,实现更长期的资金投入。
米磊呼吁,中国应建立“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的风险投资体系,以适应科技创新的新需求,这离不开金融制度创新。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打造“郑国渠”体系。
“回顾历史,秦国建设郑国渠和都江堰两个水利设施,让关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的粮食产量翻了两三倍,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他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考虑如何把银行存款、保险等上百万亿的资金,通过国家级的母基金传导到VC,再传导到科技型企业,形成层层滴灌,完成低成本、高效、市场化的运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初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