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形机器人在赛场或展台如人般灵巧表现时,它的“灵魂”可能紧握在工程师手中的遥控器里。那么,遥控操作机器人是“造假”吗?
近日,一则“遥控机器人冒充AI机器人路演”的新闻将这一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争议的缘由不难理解,遥控操作与智能决策显然相去甚远。实际上,在人形机器人的演示与操作中,使用遥控器并不是行业秘辛。多家机器人厂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现阶段,在复杂与不确定的场景下,使用遥控器或远程操作机器人仍是常态。
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今天,摆脱遥控为何成为机器人发展中的一道鸿沟?这背后是机器人能力边界、安全底线与商业要求的复杂博弈。业内一致认为,在机器人拥有足够强大的“感知”与“脑力”之前,遥控是机器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现在的机器人就像一岁的小孩”
今年8月,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赛场上,机器人奔跑、搬运、跨越障碍,引发阵阵欢呼。然而,如果观众将目光从机器人本身稍稍移开,往往会发现一位紧握遥控器、全神贯注的操作员。
彼时,宇树科技包揽1500米径赛和400米径赛冠军。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在回答关于遥控争议的问题时,给了一个听起来反直觉的回答:机器人自主很简单,遥控是为了极致的速度。这个回答指向一个推论:在一些场景下,遥控有其必要的价值。
11月15日,宇树科技展台工作人员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机器人取一瓶水,首先需要“看见”并确认水的位置,再自主规划行动路径,将任务分解为移动、抓取、递送等子动作,并最终完成交付。该人员坦言,完成这样一个开放环境下的任务闭环需要机器人有强大的自主决策能力,这在全球范围内还未成熟。
此时,遥控器的作用在于,由人来帮助机器人做决策。“现在的机器人就像一岁的小孩子,要完成那些复杂的动作,也得手把手教。”上述人员补充道。
不过,遥控下的机器人并不完全是“提线木偶”。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向记者表示,遥控器主要扮演着“高级指挥棒”的角色,它并非直接控制每个关节,而是将人类操作员的高层指令传递给机器人,由机器人本体的自主算法来执行具体的平衡、避障等底层动作。
业内常用人类“大脑”与“小脑”的分工来类比机器人系统,“大脑”负责更智能、更具自主性的任务和工作,“小脑”则负责具体动作的执行,比如腿该怎么迈、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
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认为,机器人展现的运动能力更多是展现“体能体力”,而非“智力”。因此,在环境固定的简单运动中,是否使用遥控器和机器人的大脑智能关系不大,小脑的功能本身也需依靠算法自主完成——毕竟,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每块肌肉具体要发多少力。
遥控不是退步,而是必要的过渡期
那么,使用遥控器等同“造假”吗?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河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韩光洁认为,这一观点过于苛刻。遥控器不是为了“骗”观众,而是为了让机器人更安全、更稳定地工作。机器人可能会遇到不太适应的情况,遥控器就像是一个“应急按钮”,在机器人做不到的时候,操作者可以直接介入,确保机器人能按预期工作。
多家机器人厂商也明确表示反对。
“遥控器本身不是造假,它是这个行业不可或缺的研发工具。全球所有机器人公司——包括最顶尖的团队在进行研发和训练时都会有遥控来介入。”银河通用机器人有关负责人表示,造假的不是遥控,而是明明靠遥控实现,却对外宣称“完全自主”。
陈建宇表示,遥控不等于遥操作。简单来说,“遥控”是更基础的“指令传递”,设备仅执行预设动作;而“遥操作”是可完成复杂任务的“远程代理执行”,设备是“身体延伸”,需配合人完成动态决策。
当前,业内普遍认为,模型与算法决定了机器人能力的天花板,遥操作恰恰是进行机器人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的重要工具。陈建宇表示,操作者通过遥操作的方式控制机器人,实质是“手把手”教导机器,这些高质量数据将被用于模型迭代,最终部署至机器人,从而实现从“人类示教”到“自主执行”的闭环。
从产业发展逻辑来看,遥控也是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成熟商用过程中的一个必要过渡阶段。魏嘉星解释道,遥控让机器人能够在能力尚不完善时,提前在真实场景中测试和发挥作用。从现阶段来看,去掉遥控器,人形机器人应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
“如果完全没有遥控,机器人会频繁卡住、误判,甚至无法完成任务。遥控不是退步,而是行业迈向真正自主的重要台阶。”银河通用机器人有关负责人强调。
认知、感知、应对:摆脱遥控器还要迈过几道坎?
从“人工扶持”到“独立行走”,遥控执行和自主决策难以简单对立,而是机器人通向全自主的连续道路,其中,转折的关键在于“谁在做决策”。
远期来看,魏嘉星指出,全自主是未来机器人实现产业落地的必要条件,无论是进入工厂,商场还是家庭,全自主模式下的机器人每到一个陌生环境,需要自主探索新环境,实时构建地图,自主决策运动路线,并且能够识别并避开真实环境中的各种障碍物,这是人形机器人真正实现落地应用的基础。
不过,对机器人来说,要扔掉遥控器到底有多难?
魏嘉星表示,去掉遥控器,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让机器人的“大脑”来自主决策并控制身体来执行任务,机器人需要一个聪明的、符合物理规律常识的“大脑”,需要完成对现实生活中各类复杂环境的深层次理解和长周期任务的规划推理,并且能够迁移到不同的场景环境,完成各类泛化任务。
对此,银河通用机器人有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具身大模型的认知能力仍有限——机器人还没“聪明”到能应对现实世界的全部随机性,完全自主需要极高的泛化能力。此外,去掉遥控器对机器人操作的安全要求也极高——一旦涉及人或贵重设备,行业必须建立容错机制与兜底保障。
韩光洁认为,机器人离开遥控的主要难点在于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和应对能力不够强。虽然现在的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周围的环境,但还是很容易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比如人群中障碍物的判断、复杂的地形识别,或者是在人与人互动中的细节处理,这些能力都有限。就算有AI加持,机器人还是需要很多人工干预来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安全和顺利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