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丹)近日,光特(嘉兴)具身机器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刘烽,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由特斯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光特海智海洋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共同持股,业务范围覆盖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智能机器人研发以及软件开发等多个前沿领域。
这一动作发生在202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突破1350万套,两项数据均远超2024年全年总和。当机器人行业的竞争从“硬件驱动”转向“智能定义”,一家在嘉兴悄然成立的新公司,折射出中国具身智能赛道的战略变迁。
长三角腹地的新棋子机器人市场爆发式增长
从公开信息来看,新成立的光特(嘉兴)具身机器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特斯联在机器人领域的一块重要拼图。这与特斯联一直以来专注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特斯联此次布局恰逢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期。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投资驱动下,自主品牌机器人产品性能实现质的飞跃。重载、焊接、喷涂、移动操作等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已成功研制,填补了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空白。同时,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显著提速:高精密减速器的精度与寿命指标持续优化,高性能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提升30%以上。市场竞争格局也在悄然生变。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巩固优势,中小企业则在细分领域加速突破,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投资方向正从产能扩张转向核心技术突破与场景适配。
选择嘉兴作为落户地点同样值得关注。嘉兴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不仅拥有完善的制造业基础设施,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布局的重要节点。周边密集的高校资源和人才储备,为具身机器人这一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持续创新的土壤。嘉兴当地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容小觑。不久前,嘉兴出台《嘉兴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产业+高校+科研平台+地方政府”的产学研政协同联动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该方案明确设定了目标: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规模达到100亿元。
放眼嘉兴,已拥有较强的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基础,以平湖、嘉善为核心,形成省级机器人与数控机床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的发展态势。全市拥有机器人与高档数控机床企业148家、产值规模245.6亿元。在核心技术布局上,嘉兴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方面具有产业基础。如浙江锐鹰传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机器人关节的重要部件——编码器的研发与生产。公司产品经理范正伟介绍:“8小时就能生产2000台电感编码器”。
从硬件驱动到智能定义从单打独斗到强强联手
2025年,机器人行业的核心矛盾已显著从硬件制造能力转向“大脑”的智能化水平—即机器人能否真正自主理解环境并完成复杂任务。具身智能成为行业竞争新高地。作为通用智能机器人的代表之一,具身智能正成为核心载体,其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据MIR睿工业数据,2024年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达6.8万台,同比增长25%,占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份额已达10.7%,预计2025年销量将冲刺10万台,增速达40%以上。VLA技术成为智能“大脑”核心。在技术路径上,端到端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式采用单一模型直接实现从感知到动作的端到端学习,正成为行业焦点。
特斯联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并非孤例。2025年9月,特斯联与优必选达成战略合作,围绕“空间智能+具身智能”展开深度合作。作为全球极少数具备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能力的公司,优必选具备行业领先的机器人硬件与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融合技术以及机器人操作系统应用框架。特斯联创始人兼CEO艾渝认为,此次合作超越简单的技术互补,旨在通过推动“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深度融合,打造在物理世界具备高度自主化与交互能力的下一代智能体机器人。强强联合成为行业标配。从行业发展来看,企业间通过开放平台、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构建生态体系,正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核心要素。
未来挑战在数据“饥渴”与商业化瓶颈
尽管市场热情高涨,但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高质量训练数据成制约因素,具身智能发展面临“数据饥渴”难题。行业仍缺乏足够规模的高维动态场景数据库。要实现从实验室到真实环境的迁移应用,需要构建包含百万小时级交互数据的训练体系。仿真技术虽能缓解部分需求,但虚拟与现实间的鸿沟尚未完全弥合。
商业化落地能力有待验证。资本市场上,公募基金对机器人的投资热度持续攀升,但行业也出现浮躁现象。有分析指出,约30%初创企业存在过度包装技术成熟度的问题,真正具备量产能力的头部企业不超过15家。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钟新龙认为,具身智能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向中试验证阶段过渡,较为成熟的商业化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目前还有待挖掘与完善。
长三角地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正在为像光特(嘉兴)这样的新兴机器人企业提供着肥沃的生长土壤。与此同时,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为具身智能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资本精准赋能,中国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硬件驱动”向“智能定义”的关键转型。预计到2030年将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未来产业,正在中国企业务实而坚定的脚步下,一步步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