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1月19日 13:54,光伏ETF(159857)回调蓄势,盘中换手6.55%,位居深市同标的产品第一,成交1.71亿元。跟踪的中证光伏产业指数(931151)下跌1.18%。成分股方面涨跌互现,中信博(688408)领涨1.17%,阳光电源(300274)上涨0.64%,特变电工(600089)上涨0.48%。
拉长时间看,截至11月18日,光伏ETF(159857)近2周规模增长1.19亿元,近2周份额增长2.57亿份,实现显著增长。
资金流入方面,光伏ETF(159857)最新资金净流入171.35万元。拉长时间看,近10个交易日合计“吸金”2.41亿元,位居深市同标的产品第一。
光伏ETF(159857)是深市中跟踪中证光伏产业指数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ETF,最新规模为26.22亿元,最新份额达30.85亿份,均位居深市同类标的第一。
光伏ETF(159857),对应场外指数基金(A:011102;C:011103)。
11月17日-20日,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在成都举行。大会期间,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给出自己最新的行业判断:
今年1-9月,中国新型储能的装机容量较“十三五”末上升了约30倍。据其测算,以中国制造在可靠性、质量和成本上的优势,新型储能成本已经可以降到0.2元/千瓦时以下,领先的企业甚至可以做到0.15元/千瓦时左右。这意味着最迟后年,中国西部的电力,通过“源网荷储”协同发展,输送到东部主要用电区域,电价将低于0.5元/度。
他表示,这为10-20年后,全部由新型储能系统支撑的新型能源电网建设,奠定物理路径和经济基础。一旦度过这个“纠结期”,“源网荷储”四部分协同发展,将推动能源转型进入一个更快的加速期。
山西证券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将基本建立协同高效的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持续保障新能源顺利接网、多元利用、高效运行,新增用电量需求主要由新能源发电满足,跨省跨区新能源交易将更加顺畅,每年可满足全国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纳需求。该政策有望显著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为光伏行业提供长期发展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