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背后的隐忧:小米财报亮眼为何股价下挫?
2025年11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了堪称“史上最亮眼”的第三季度财报:总营收达1131.2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高达113.1亿元,同比飙升80.9%,创下历史新高。毛利率也从去年同期的20.4%提升至22.9%,数据全面超预期。然而,资本市场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反应——财报发布次日,小米港股股价持续走弱,盘中跌破40港元关口,较年内高点累计跌幅已超30%。这背后暴露出一个关键问题:市场不再只看增长数字,更关注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传统基本盘增长乏力,核心业务动能减弱
尽管整体业绩强劲,但小米的传统支柱——手机×AIoT业务的增长正明显放缓。2025年Q3该板块收入为841亿元,同比仅增长1.6%,远低于集团整体增速。虽然高端化策略帮助智能手机在4000-5000元价位段取得销量领先,并提升了毛利率,但全球换机周期延长和激烈竞争使得出货量难以突破。与此同时,IoT生态虽连接设备数已达6.18亿台、MIUI月活突破6亿,但其收入贡献的增速已难复早期辉煌。投资者开始质疑:当手机主业承压,IoT是否真能扛起第二增长曲线的大旗,还是只是规模扩张的“数字游戏”?
汽车业务爆发式增长,盈利可持续性成疑
真正拉动本季度业绩跃升的是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该板块单季收入达290亿元,同比激增199.2%,并首次实现经营盈利7亿元,标志着小米跨界转型进入收获阶段。SU7车型发布后18小时内锁单超24万辆,市场热度空前。但高增长背后仍存隐忧:当前高毛利可能受益于初期产能爬坡和地方政府补贴,长期盈利能力尚待验证。更重要的是,卢伟冰在财报会上明确表示:“相较今年,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可能会有一些下降。”这意味着未来盈利空间或将收窄,而大规模交付、订单转化率、供应链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仍未完全透明。
资本用脚投票:成长叙事与价值兑现的博弈
尽管财报亮眼,南向资金自6月底以来持续净流出,贝莱德、瑞银等外资机构也在三季度减持股份,反映出国际资本对小米估值与风险结构的分歧。美股ADR在财报后一度上涨,而港股表现疲软,显示出不同市场的偏好差异:美股更愿意为“人车家全生态”的成长故事买单,港股则更看重基本面兑现与现金流安全边际。 此外,管理层对未来持谨慎态度,卢伟冰指出2026年将面临“购置税补贴减半”与“行业激烈竞争”两大挑战,这种“利好出尽+前瞻悲观”的组合,导致市场情绪由期待转为观望,形成典型的“买预期、卖事实”走势。
风险提示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小米汽车业务尚处早期,存在量产爬坡不及预期、政策补贴退坡、市场竞争加剧等风险,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后续交付数据与现金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