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无疑是未来15年的全球竞争的焦点,而中国固态电池未来将超全球份额的80%以上。”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11月18日在2025高工锂电年会上表示。会上发布的《2025中国固态锂电池产业链发展蓝皮书》预计,2027年(或2028年)至2030年间,行业将集中建设GWh级产线,到2035年全球固态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过900GWh。
当前固态电池处于市场应用初期,在工艺生产及终端应用方面已经初步突破。在应用端,部分电池企业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采用固态电池进行验证,并且固态电池的配套车型逐渐由35万以上车型下沉到30万以内的车型;在eVTOL领域,亿航智能也完成了全球首次eVTOL固态电池飞行试验,续航时间较之前显著提升60%—90%。
不过,目前全固态电池产业链配套成熟度仍较低,最鲜明的现象之一是产品成本高。截至2025年9月,国内半固态电芯含税约0.5元/Wh至0.7元/Wh,全固态电池的价格为2元/Wh至3元/Wh,与液态电池0.4元/Wh至0.5元/Wh的价格差异仍较大,固态电池性价比较低。
“当前已经量产的车规级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主要为复合电解质及少部分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硫化物车规级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后有望实现小批量装车。预计到2035年,全球固态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过900GWh,其中全固态电池出货将超过550GWh。”《蓝皮书》预判。作为对比,2024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约为1500GWh。
预计2025年至2026年,将迎来以半固态电池为主的固态电池产能建设高峰期,本轮扩产将以半固态电池为主,其中储能领域产能有望优先释放。据GGI不完全统计,近4年国内固态电池行业规划产能超450GWh,超98%为半固态电池,目前行业实际投产产能超25GWh,但实际有效利用的产能不足20GWh。
2027年进入“市场快速发展期”后,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将逐步转换成用于生产的小线,用于积累工艺经验。预计2027(或2028)年至2030年间,行业将集中建设GWh级产线,至2030年以后全固态电池产能方能达到数十GWh级别,届时预计带动电解质材料的需求超百万吨,对设备板块的需求将超百亿元。
对于即将到来的建设高峰,海目星激光董事长赵盛宇表示,全固态产线单GWh投资预计将攀升至2.5亿元至3亿元,相较于液态电池产线实现投资翻倍。“全固态电池的核心瓶颈在于固-固界面的阻抗与稳定性问题,这不仅是材料科学的难题,更直接转化为极其苛刻的制造工艺要求。”赵盛宇介绍道。
赵盛宇判断,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将带来设备端价值核心的转移:前段设备价值占比将从35%提升至35%—40%,核心增量来自干法电极工艺,其技术壁垒和成本远高于传统涂布;中段设备价值跃升至40%—45%,叠片工艺全面替代卷绕,等静压设备成为保证界面贴合的关键;后段设备占比虽下降,但技术内涵升级,高压化成柜等设备价值显著提升。
市场需求方面,高工产研认为,未来五年内,储能将成为固态电池出货增速最快的领域,主要系半固态电池出货带动。而2027年以后,随着新能源汽车装机及全固态电池技术量产突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固态电池主要增量市场和主要应用市场。2035年后,新兴市场eVTOL和机器人成为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