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规模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去年的统计数据,已经超过纽约和旧金山湾区。在科技方面,大湾区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前进。如果大湾区11个城市融合起来,到2035年肯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创中心。”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11月18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主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这样说。
广东是人口第一大省,约1.28亿的常住人口占到全国近1/10,加上港澳则人口数更众。郑永年认为,大湾区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很重要,而大湾区需在接下来解答的是:要在“十五五”期间承担什么责任?要做什么?怎么做?
郑永年认为,首先要构建“大科创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香港有8所大学,其中5所在世界前100名,3所在前50名;深圳有南方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基础科研能力迅速成长。如果把两地的基础科研融合、统筹起来,完全可以和美国的加州体系相比,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从0到1”的基础科研。
第二,要通过应用技术转化发展制造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珠三角在应用技术转化上一直名列前茅,做得最好,也最便宜。但仍有一些应用没有落地,例如生物医药、游戏、人工智能等,所以大湾区的潜力依旧非常大。
此外,要以香港、深圳、广州为核心,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这对吸引高端技术和人才非常重要;构建大湾区共同市场,推动11个城市之间生产要素流通,企业加快出海等也很关键。
“要实现这些目标,广东还需要大量改革。”郑永年也提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他建议,首先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大科创体制。这涉及人才体制改革,要重新定义人才结构。
“现在的人才主要是学术人才,我们需要更多工业人才。美国不仅有很多诺奖获得者,工业人才也很多,而工业人才对经济发展更加重要。”郑永年说,科研经费要向年轻人倾斜,资金流向要“抓小放大”,“耐心资本”需要体制改革。
此外,郑永年建议改革监管体系,在守住底线红线的同时适度放松监管。例如我国一些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药公司被华尔街低价买走,审批过慢、缺少风投等是一部分原因,游戏、人工智能等领域也面临类似问题。要做到适度监管,发展与安全并举。
他也建议,广东要推进制度开放,特别是单边开放。“现在中国企业大量出海,但很多把南美作为第一站,风险太大。不少企业盲目出海,导致必然出局,损失巨大。能否依托大湾区,在南沙、前海等有空间的地方,与香港合作,为企业打造更安全的第一站?完全有可能。”郑永年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