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9 05:57:20 股吧网页版
失控的“编外人”——亿元罚单敲响私募内控警钟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专家观点

  □员工中技术人员占比较高的话,私募管理人应建立严格的信息隔离机制,明确技术人员职责限于系统开发与运维,不得访问具体交易标的、策略逻辑等核心投研信息

  □投资决策相关数据须加密存储,并实施权限分级管理,原则上仅限基金经理等必要岗位人员可以授权访问

  □私募要重视科技人员的金融风控意识培训,比如进行沉浸式合规培训,建立“合规检查点”机制,在代码开发、系统部署、数据调用等关键环节嵌入强制风控审核等

  一纸罚单,暴露了私募内控的“盲区”。

  近日,浙江证监局披露的信息显示,浙江某私募关联企业的一名IT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窃取这家私募未公开交易信息,并通过他人证券账户实施趋同交易,从中获利近9000万元。对此,监管部门没收其全部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等额罚款,合计罚没1.77亿元。

  近年来,多家头部私募机构因员工异地办公、核心人员保密等原因,选择成立专门的科技公司。然而,这一看似便利的安排也暗藏着合规风险:未经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技术人员,其合规意识参差不齐;不在中基协备案的“编外人员”,可能身处策略核心环节,若无严格的信息隔离制度,其可能利用非公开信息为自己牟利。

  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快速发展带来了从业人员的急速扩张。未来,私募应从严完善内控体系,重新审视合规层面的盲区,莫让握着代码的“编外人”,悄然突破了行业底线。

  关联之下:私募IT内部“抄作业”

  私募“编外”IT员工受罚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

  据浙江证监局的罚单,浙江省内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杭州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某科技”)均由同一实控人控制、同一管理团队管控。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林某某在某科技任职,承担交易策略前端开发,产品风控,部分产品交易测试、决策、下单、监控等工作,实质上实施了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的履职行为。而且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某科技的内部控制和人员管理均按照同等要求进行约束。

  然而,特殊的岗位属性,还是让林某某顺利获得了私募交易的核心信息。据悉,他不仅可凭工作职责查询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未公开信息,更直接获取、加工过相关未公开信息。面对这样的便利,林某某动起了歪心思。

  罚单显示,“林某治”名下的国金证券、东莞证券账户自开户以来,主要由林某某实际控制和操作,所有IP地址位于杭州的交易均由其独立决策并执行,交易资金由其自行筹措,账户盈亏也全部由其承担。2022年11月起,林某某又向“何某龙”借用东莞证券、中信证券账户,同样包揽了该账户在杭州IP地址下的全部交易决策与操作,交易所用资金为账户内原有资金,盈亏仍由林某某个人承担。

  2022年11月16日至2023年9月6日,林某某通过上述四个证券账户,在沪深两市持续进行趋同交易,从中获利近9000万元。

  浙江证监局表示,综合考量其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严重程度及社会危害后果,决定对林某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8857.69万元,并处以同等金额罚款,罚没合计1.7715亿元,同时对其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内控参差:谁来约束“编外人”?

  看似是趋同交易的普通案例,但是多位业内人士称,这暴露出当前部分私募内控的盲区。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近年来,头部私募尤其是量化私募设立关联科技公司的不在少数,背后原因有三:一是私募的员工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城市,设立科技公司可以将交社保、纳税等问题便利化;二是量化私募往往会对核心人才进行保密,安排在科技公司无需公布其姓名和从业经历;三是突破薪酬限制,以股权激励吸引顶尖技术人才。

  表面来看,设立科技公司对私募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但事实上却暗藏风险。

  一方面,科技公司的内控制度参差不齐,为“有心人”提供了违规空间。

  深圳一位中型量化私募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指引第1号》曾明确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建立科学合理、运转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制度,包括运营风险控制、信息披露、机构内部交易记录、关联交易管理、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输送、业务隔离和从业人员买卖证券申报等制度。但是部分私募对于旗下科技公司的管理相对宽松,没有进行严格的信息隔离,没能从源头约束一些违规行为。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林某某虽非私募从业人员,但能接触并加工核心信息,反映出部分私募关联公司在人员管理和信息隔离方面的不足。沪上一位量化私募创始人也坦言,经过近年来的规范发展,私募基本建立了严格的从业人员买卖证券申报制度,甚至部分谨慎的机构还不允许员工买卖股票。但是对于旗下科技公司的管理,各私募的风格差异较大,有些私募在信息隔离上较为松散。

  另一方面,技术人员未经培训,合规意识淡薄。

  “有些IT人员是不具备趋同交易的风险意识的。”某量化私募公司合伙人直言,公司接触的很多技术人才往往误以为,只要某个信号或因子是自己参与开发的,就可以自行运用牟利。也因此,若缺乏多频次合规培训,他们可能更容易忽视其中涉及的道德与法律风险。

  长远之思:牢牢守住合规底线

  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头部私募设立关联科技公司,有利于留住人才甚至拓展科技方面的创新,但一切的前提是合法合规,严谨的内控制度必不可少。

  深圳卓德投资副总经理李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监管部门引导下,私募行业近年来正走向规范发展,合规能力已成为私募管理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该罚单再次为行业敲响了警钟,未来除公司治理外,私募管理人还需重点防控多类风险,定期对员工进行执业合规培训,围绕全流程建立闭环管理机制。

  李进表示,员工中技术人员占比较高的话,私募管理人应建立严格的信息隔离机制,明确技术人员职责限于系统开发与运维,不得访问具体交易标的、策略逻辑等核心投研信息。投资决策相关数据须加密存储,并实施权限分级管理,原则上仅限基金经理等必要岗位人员可以授权访问。

  上述深圳中型量化私募创始人也认为,私募要重视科技人员的金融风控意识培训,比如进行沉浸式合规培训,建立“合规检查点”机制,在代码开发、系统部署、数据调用等关键环节嵌入强制风控审核等。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