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以下简称“新三样”)的出口累计金额分别达3901.2552亿元、4467.4110亿元、1682.184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5.6%、27.5%和-11.9%。虽然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金额有所下降,但相关产品数量呈现明显增长势头。数据显示,1月份至10月份,太阳能电池的出口数量达1055995万个,同比增长69.7%。
其中,10月份我国“新三样”的出口量分别达374995辆、40498万个、128274万个,同比分别增长69.3%、17.2%和73.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三样”出口整体表现出强劲的结构性增长,特别是电动载人汽车和锂离子蓄电池呈现较高增速,显示出在全球绿色转型背景下,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和国际市场需求旺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太阳能电池出口金额同比出现下降,相关产业的阶段性压力与潜力并存。一方面,全球光伏组件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单价下降,出口金额下滑;另一方面,其出口数量仍保持快速增长,显示出全球清洁能源市场对我国光伏产品需求依然较大,我国太阳能电池的产能、性价比优势显著,在把握国际市场机遇方面仍占据主动,为后续价格企稳、技术升级预留了空间。
记者梳理海关总署最新数据发现,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动能,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新三样”,涌现了更多以高端装备、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以及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业态,共同构成了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数字照相机、3D打印机、音视频设备的零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附件,印刷电路、集成电路、游戏机及其零附件、无人驾驶航空器以及农业机械等产品的出口累计金额均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海外需求都十分旺盛。
在宋思源看来,印刷电路、集成电路等产品依托我国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生产,为出口提供了产能保障;在全球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海外市场对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音视频设备零件等电子配套产品需求旺盛;而农业机械等则契合了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需求,精准匹配了不同区域的市场缺口;此外,我国在数字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投入,推动3D打印机、无人驾驶航空器等高端装备技术迭代,有效满足海外高端需求,企业加紧“走出去”步伐。
“这些产品顺应了全球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陈建伟表示,高端制造形成规模优势,首先,与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供应链韧性密不可分;其次,这得益于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出口。
宋思源认为,这将催生外贸增长新动能。在多元化方面,外贸增长不再依赖单一品类,而是形成了覆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终端等多个领域的增长矩阵,有效分散了单一行业波动带来的风险。在高端化方面,这些产品多为技术密集型产品,其出口本质是技术和制造能力的输出,推动我国外贸从“规模扩张”向“技术赋能”转型。此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能更好带动上下游配套产品出口,形成“单品领跑、链条协同”的增长效应,进一步强化了外贸增长的可持续性。
陈建伟建议,下一步,各地应实现政策精准扶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同时,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与标准对接,为产品拓展全球份额创造有利条件,为培育外贸新动能继续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