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热产业正以超越全球平均水平两倍的速度迅猛发展。澎湃新闻从11月18日举行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光热分会成立大会上了解到,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年度复合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4.24%的增速,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介绍,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已建成光热发电站21座,装机容量157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项目30座,装机容量310万千瓦,中国已成为全球光热发电新增装机的主力。
得益于技术快速迭代和规模化效应显现,光热项目造价成本持续下降。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光热发电上网电价已从首批示范项目的1.15元/千瓦时降至0.6元/千瓦时左右。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丁业良表示,预计“十五五”期间,造价还将进一步下降,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是光热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目前,我国已成功掌握塔式、槽式、菲涅尔式等主流光热发电技术,并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光热发电全产业链,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5%,关键材料设备实现自主可控。
据澎湃新闻了解,我国在光热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成效显著。围绕熔盐槽式集热技术关键问题,开展技术研究,突破了“大开口高聚光比、高参数熔盐集热”技术难点,有效降低了项目造价;围绕塔式集热技术规模化发展中面临的远端定日镜效率衰减等问题,开展“双塔一机”“三塔一机”技术研究,有效提升了电站的系统效率。
中广核相关人士介绍,依托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该公司成功研制出槽式太阳能发电集热器球形接头、大型光热电站特殊环境智能清洗装备等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产品。截至目前,中广核在光热领域已获得授权专利68项,主编和参编3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2021年至2022年,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连续运行230天,2024年电站利用小时数排名行业第一,积累了涵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全周期经验,为后续项目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范本’。”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何海滨介绍说。目前,中广核德令哈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等重点工程正加快推进。
我国光热技术已成功走出国门,摩洛哥努奥三期15万千瓦塔式光热电站、南非红石10万千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四期光热光伏综合发电项目等国际项目的建成投运,使中国光热技术成为助力全球绿色发展的“中国名片”。
中电联光热分会的成立标志着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据了解,光热分会秘书处设在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光热分会日常工作。
业内预测,到2030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规模将增长至2240万千瓦;到2050年,全球电力供应中将有约10%来自光热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