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融通农发济南区域公司针对滨海地区地下水位高、盐碱化程度重、作物产量低等问题,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山东潍坊启动盐碱地改良试验项目。项目创新采用天然腐殖质材料快速消障培肥技术,试验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玉米产量较对照组稳步增长,成功构建“障碍消减—肥力提升—粮食增产”一体化改良路径,为滨海区域盐碱地产业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模板。
传统盐碱地治理多侧重于消除盐分障碍,往往忽视土壤肥力的同步提升,导致治理效果难以持续。融通农发济南区域公司突破单一治理思路,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深度合作,将治理核心聚焦于土壤健康关键指标——土壤有机质,创新实施“障碍消减与肥力提升协同”新策略。
项目引入以天然优质腐殖质材料为主要原料的快速消障培肥技术,通过模拟并加速自然成土过程,将富含腐殖质的稳定性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生物激发剂导入土壤,快速构建肥沃耕作层。该技术有望将传统模式下需20年以上的育肥过程大幅缩短到1至2年,实现盐碱地耕地质量与等级的高效提升。
项目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丛志研究员表示,为确保技术方案的精准性与适用性,项目团队采取“盆栽初筛—田间验证-大田示范”递进研究路径,前期通过盆栽实验筛选出结皮阻盐剂、Mc液、天然腐殖质等能有效消减盐碱障碍、促进作物生长,后期开展田间试验明确其在提升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方面的潜力,最终进行大面积验证与示范。项目技术专家山东农业大学吴其聪副教授表示,2024-2025年度小麦-玉米周年全程观测与测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用基于天然腐殖质材料的快速消障培肥技术的试验组在消减土壤盐碱障碍、提升有机碳含量、优化土壤结构(容重、孔隙度)及玉米增产等方面均取得积极成效。
盐碱地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土地持续产生生态与经济效益。融通农发济南区域公司立足长远,致力于探索轻简化、经济型盐碱地改良工程技术模式,推动盐碱地资源价值转化与产业化发展。项目预期通过提高土地产出与利用价值,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资产收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技术传播促进农民技能提升,增加农村就业,改善生活水平,为区域乡村振兴与社会稳定注入动力。目前,项目已初步形成“技术研发—试验示范—产业推广”良性循环,探索出可复制的盐碱地产业化路径。
下一步,融通农发济南区域公司将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优化轻简化、经济型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逐步扩大改良范围,积极推动集团农田种植基地建设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及时总结可推广的产业模式与示范模板,为区域盐碱地产业化发展贡献实践成果,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战略落地,为区域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