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法兰克福11月18日电(记者马悦然单玮怡)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加剧、国际金融秩序加速演变的背景下,17日,欧元金融周“中国日”活动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与会人士普遍认为,中德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在不确定性上升的时代保持开放对话、深化务实合作,不仅对双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提供关键支撑。
中德合作的稳定性和方向性尤为关键。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黄昳扬表示,在国际环境波动加剧的情况下,中德关系得以稳健发展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双方在各层级都保持高度的互相理解意愿;二是在金融等专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三是双方长期发展理念契合,两国未来可在“创新、开放、可持续”方向不断拓展合作。
在这一战略共识下,构建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成为双方共同关切。德国专门出版集团(dfv)欧元金融部管理委员会主席安德烈亚斯·G.朔尔茨(Andreas G. Scholz)表示,面对地缘政治变化、绿色发展加速和技术革新叠加带来的压力,中德金融合作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德中作为紧密的经贸伙伴,应在复杂环境下继续通过对话加强沟通,稳固合作。中德双方在市场开放、绿色投资和金融创新上的联动,将有助于增强双方经济的韧性与竞争力。
德国联邦银行第一副行长扎比娜·毛德雷尔(Sabine Mauderer)认为,当今全球经济挑战高度交织,尤其是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扩大,使可持续金融成为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德中在应对气候风险、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拥有重要合作基础。同时,德中在养老金体系、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等议题方面应通过政策对话与合作推动多边贸易体系运作、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双方金融联通的重要抓手。汇丰银行人民币国际化全球业务主管兼产品策划主管张捷表示,随着企业全球布局调整和跨区域业务增长,人民币在跨境结算、支付和风险管理中的需求持续增加。企业对提升效率、降低外汇成本、加强风险管理的要求正在推动人民币使用场景不断扩展。随着跨境投融资和贸易往来加深,人民币在贸易、支付和资产配置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为中德企业在复杂外部环境下保持稳定合作提供更大支持。
巴符州银行(LBBW)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负责人延斯·鲁贝特(Jens Rübbert)认为,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意愿仍然稳健。企业的总体趋势显示在华投资规模继续增长,说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长期存在。人民币在贸易融资、跨境支付和结算领域的作用不断扩大,有助于企业优化运营效率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此外,中国在绿色产业与创新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正形成全球示范效应,德中在绿色投资、产业转型和供应链协作方面拥有显著合作潜力。
地方与产业层面的合作同样展现出强劲动力。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经济、就业与社会发展部主任托尔斯滕·吉勒(Thorsten Giehler)表示,德中近年来在地方层面和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明显加速,显示双方在投资、科技和产业升级领域具有广泛合作空间。他认为,面对面交流仍将是推动务实成果的重要方式。
华院计算副总裁唐伟在演讲中表示,公司构建的认知智能引擎平台拥有10万算法模型和7000亿参数训练能力,期待与德国在工业质检、预测性维护等领域合作,推动AI赋能制造业发展。
作为中德金融合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金融机构正积极拓展服务网络。中国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王海璐表示,工商银行自1999年在法兰克福设立首家亚洲以外海外分行以来,已在欧洲16个国家建立综合服务网络。面对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与产业转型,工商银行将继续发挥全球网络与人民币业务优势,深化中欧本币合作,拓展绿色与创新金融服务,推动资本与产业协同发展,为中欧合作注入新的动力与韧性。
展望未来,建立稳定透明的双向投资环境是共同期待。德中经济联合会(DCW)总经理西尔克·贝塞尔(Silke Besser)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德中双方持续开展经济与金融对话尤为重要。“德中双方都需要建立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投资规则,为企业在对方市场开展业务提供良好条件。德国经济在供应链、医药和原材料等领域与中国紧密相连,继续深化互利合作是双方共同利益所在。”她说。
欧元金融周每年11月在法兰克福举行,是欧洲金融银行业规模最大的信息交流平台之一。作为配套活动之一,“中国日”活动旨在为中欧经济金融界相互沟通、共话合作搭建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