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港股市场迎来一场新能源车板块的集体重挫。 恒生指数下跌1.72%,恒生科技指数跌1.93%,而新能源车相关个股成为领跌主力——小鹏汽车单日跌幅超10%(早盘一度跌超9%,午后加速下探),蔚来、理想、零跑等纷纷跟跌,长城汽车、小米集团等关联标的也未能幸免。 这场突如其来的抛售潮,表面看是财报数据不及预期引发的反应,实则背后交织着宏观情绪扰动、行业竞争焦虑以及市场对“增长与盈利”认知的剧烈分歧。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次被恐慌放大的“错杀”,而非基本面反转的信号。
市场异动:新能源车为何成“重灾区”?
直接导火索来自小鹏汽车的三季报。 营收203.8亿元,同比增长102%,但略低于市场预期的204.5亿元;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80%至3.8亿元,毛利率提升至20.1%。按理说,这样的成绩单已展现出显著的盈利能力改善,但市场却选择放大那不足0.4%的营收差距,忽视了亏损收窄14.3亿元这一关键进展。《投资晨报》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的增长焦虑正导致对基本面改善的‘错杀’。” 此外,美联储高层对降息路径的公开分歧引发全球风险资产回调,黄金、锂电等板块同步走弱,进一步加剧了港股成长股的抛压。叠加乘联会公布的10月汽车消费额同比下降7%,以及花旗下调小鹏目标价3%并提示淡季风险,多重因素共振,点燃了市场的避险情绪。
深度解析:被忽视的盈利拐点与结构性分化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小鹏汽车正在经历从“烧钱扩张”到“效率驱动”的质变。 净亏损收窄80%、毛利率突破20%,说明其在价格战中通过技术降本和供应链优化实现了运营能力跃升。这种盈利拐点的信号,在情绪主导的市场中却被选择性忽略。 更有意思的是板块内部的分化:吉利汽车逆势上涨,三季度净利润大增59%,显示传统车企转型成效获认可;零跑汽车虽跌超6%,但首次实现单季盈利,毛利率持续改善,韧性凸显。这说明资金并未全面撤离新能源赛道,而是从“讲故事”的高估值标的,转向“有利润、有现金流”的基本面支撑型公司。
后市展望:短期震荡中孕育长期机会
短期内,市场情绪仍可能延续波动,尤其是若美联储12月释放鹰派信号或国内需求持续疲软,高估值新势力或将承压。但中长期来看,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的大趋势并未改变,碳酸锂价格趋稳、充电基建政策加码等利好也在酝酿。我认为,当前的调整恰恰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捡漏”窗口——特别是那些亏损收窄、毛利率回升的企业。对于不同风格的投资者,策略也应分层:保守者可暂避锋芒,关注高股息蓝筹;平衡型投资者可逢低布局盈利改善型车企或上游材料;激进者则可博弈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突破,但需警惕短期波动。当市场因7000万元的营收差额而抛弃一家亏损大幅收窄的企业时,或许正是理性投资者重新审视价值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