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老弄堂的居民拎着马桶,穿梭在现代化的街角。这曾是上海城市记忆里特殊的一幕。继2022年完成成片旧改历史性任务、解决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后,经过两年攻坚拔点,随着今年6493户“拎马桶”改造任务提前完成,9月底上海“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
从1991年启动第一轮城市住宅改造算起,上海跟“马桶”的斗争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期间,“马桶工程”“贴扩建”“一平米改造”……这些具体而微的工程设计,记录下一座城市的变迁以及数万家庭告别尴尬、迎来尊严的真实历程。
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海的情况,在全国甚至全球,几乎找不到可以照搬的经验。作为国内最早推进城市化的大城市,上海中心城区有不少住宅建设年代早、基础设施弱,改造起来则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空间窄、难度大,家家户户情况又都不同。所以,比技术更难的是“人心”。一只马桶背后,可能是几代人的生活习惯,也可能是邻里之间微妙的相处之道。有时候,一根管道的位置、一个卫生间的布局,都会成为争执的焦点。这时候,就要凭基层干部们一趟趟上门、一次次沟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把政策讲透,把方案磨细,才能把工作做到居民心里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难,上海还要坚持做下去?
因为城市发展,不能只看“能不能办”的技术账,更要算“该不该办”的民心账。一只马桶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冷暖。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提升生活质量,更传递出一座城市的温度——不让任何一个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掉队。正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当然,“拎马桶”改造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城市持续更新、不断向前的一个新起点。未来的路上,依然会有新的民生痛点、新的治理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但只要为民办事的初心不变,上海就能够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便利和尊严。
真正的城市现代化,不只是高楼大厦的崛起,更是每一个普通日常的改善,让每一个人都更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