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是讲故事,是解决真问题” vs “泡沫已现,警惕重演2000年科网崩盘”
一边是产业端高歌猛进——海康威视AI检测效率提升80%,工业富联AI服务器占比达35%;另一边是资本端警钟频响——瑞银警告AI泡沫条件成熟,部分AI教育股年内腰斩。冲突双方的言论直接对撞:有企业称“AI正从技术力转化为增长力”,也有机构断言“当前热度堪比互联网初期,但多数公司撑不起估值”。这场关于人工智能到底是“生产力革命”还是“投机狂欢”的争论,正在重塑市场逻辑。
事件概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人工智能(AI)技术转化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抓手。我国AI技术转化呈现鲜明的场景驱动特征,2024年核心产业规模超9000亿元,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中国信通院数据)。与欧美偏重基础研发不同,我国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经济跃升”的闭环模式,在工业质检、智慧物流(如青岛港智能调度系统)、农业无人机等场景实现规模化落地。
当前政策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二是深化“人工智能+”行动,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拓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融合场景;三是强化安全治理,参与全球规则制定。企业层面,以海康威视为代表的头部厂商加速AI技术产业化,其桐庐“未来工厂”通过自研大模型实现生产效率提升80%,并推出多模态大模型产品覆盖云、边、端全场景。
事件分析及观点罗列
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海康威视将持续技术创新,继续推出更多性能更优、应用场景更丰富的大模型产品,加快AI的规模化落地。”凭借全面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将在为千行百业提供AI大模型的智能应用中,收获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我国推动AI技术与产业根基深度耦合,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和资本驱动重塑股市格局,催生结构性行情并重构估值体系。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如2025年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AI与重点领域融合目标,直接推动AI板块指数单日涨幅超5%。行业应用加速落地,如工业富联AI服务器业务占比达35%,医疗AI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35%,业绩兑现改善盈利预期。资本市场生态优化,2025年AI主题ETF规模增长50%,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布局核心资产。
AI技术从概念炒作转向业绩驱动,市场聚焦具备真实应用场景的企业,导致板块分化加剧与估值逻辑切换。 算力板块龙头中际旭创因订单激增3个月股价上涨50%,而缺乏技术壁垒的“伪AI股”被淘汰。政策推动国产替代,寒武纪国产芯片性能接近国际水平,股价年内上涨300%。高景气应用场景(如AI+制造、AI+医疗)形成跨行业估值联动,渗透率超30%的智能工厂带动产业链上涨。
长期资金入场和政策战略定位增强市场信心,但需警惕技术迭代风险与情绪过热导致的回调。 北向资金持仓AI板块占比提升至15%,机构测算2025-2027年AI板块年均净利润增速达25%。政策明确AI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AI订单释放节奏加快,但部分企业技术迭代滞后引发估值泡沫(如AI教育股腰斩)。瑞银警告AI泡沫条件成熟,类似2000年科网泡沫的分化信号已显现。
相关题材及人气个股
这一事件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工业AI、科技自立自强等题材密切相关,涉及的核心人气个股为海康威视(002415),其在智能物联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领域处于行业龙头地位。
公司聚焦AI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持续高强度投入研发,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477.02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已达87.38亿元,研发费用率稳定超过10%。依托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已推出数百款“云边域”全场景大模型产品,推动AI从“技术力”向“增长力”转化,在智能制造、能源、公共安全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AI应用成效显著:在自建桐庐生产基地中,AI检测效率提升80%,装配问题识别准确率超99%;与国家能源集团合作开发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分析仪,将原本8小时的检测周期缩短为实时在线检测,已在20多家煤炭企业落地,大幅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
战略合作释放积极信号:2025年11月17日,湖北省城市生命线科技有限公司与海康威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城市、数字房屋、智慧消防、城市生命线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标志着其AI解决方案获得政府及国企高度认可,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订单潜力和市场空间有望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