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成人健康体检项目推荐指引(2025年版)》为健康体检行业提供了权威标尺。该《指引》明确,健康体检目的在于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指引》有助于规范体检行为,是推动行业回归科学初心的重要一步。
笔者认为,当下健康体检行业本身的“健康”发展,需要关切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回应社会关切,规范行业发展。随着公众健康意识提升,对体检的期望日益增高。然而,医学具有复杂性,任何检查手段均存在局限性。此次“新国标”的发布,从国家层面回应社会关切,为行业提供科学参考,推动服务走向规范与透明。
二是破解“千人同检”,推动服务个性化升级。“新国标”重点回应了固定套餐模式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健康需求的痛点。《指引》通过引入“健康体检自测问卷”,结合“基本项目+慢性病风险筛查”框架,为“一人一策”的个性化体检服务提供科学依据。需强调的是,个性化方案需综合考虑个人健康状况、预算条件等,追求“越适合越好”,而非“越多越好”。
三要构建多元协同的健康服务新生态。发挥健康体检的预防作用,需要服务方、受检方与监管方协同努力。其中,服务供给体系的多元化与专业化尤为关键。必须明确的是,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合规经营的商业体检机构,只要具备相应资质、服务规范专业,都是我国健康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者并非简单的替代或竞争关系,而是满足公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的重要补充。
公立医院在疑难疾病筛查、医疗资源整合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合规的商业体检机构则在市场教育、服务体验、检测产品、检后管理上积极开拓创新。在《指引》的规范下,两类机构各展所长,共同为公众提供优质、可及的健康体检服务。监管方的责任在于确保所有机构在统一标准下规范运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受检方则可基于自身需求,在合规机构中自主选择,实现资源的最优匹配。
四要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结果互认。公众需逐步走出“没病不用体检”“项目越多越好”等观念误区。同时,应理性看待不同性质体检机构的价值。
为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国家正大力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四川、河南、贵州等省份通过省级平台实现数百家医疗机构结果共享互认,有效减少重复检查。广东省还探索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机构间的互认。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为公立与商业机构在服务衔接上创造了更多可能——当合规机构的检查结果能够得到医疗系统的广泛认可,整个健康管理链条的效能将得以显著提升。
总之,《成人健康体检项目推荐指引》的出台,为健康体检行业提供了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发展框架。在统一的规范下,充分发挥公立医院与合规商业体检机构的各自优势,构建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将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