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银行在京东资产交易平台挂牌出售抵债房产超2000套,房源遍及长春、沈阳、大连等东北主要城市,价格横跨十万元至数百万元。这背后是吉林银行压降不良资产、抵御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突围战”。
吉林银行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8%至88.44亿元;实现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1.30%;归母净利润为13.34亿元,同比增长5.31%;总资产超8100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近年来,吉林银行不良贷款率呈现攀升态势,资产质量承压。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为1.39%;截至到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增加至1.50%;2025年上半年达1.57%,较2024年末再升0.07个百分点。
联合资信评级报告进一步指出,吉林银行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及制造业贷款占比超六成,而房地产业贷款占比5.52%,住房按揭贷款达14.47%,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构成显著风险敞口。
不良信贷资产处置的力度折射出吉林银行面临的困境。2023年吉林银行集团终止确认的不良信贷资产转让交易中转让的不良信贷资产账面金额为75.00亿元,转让折扣为7折。而2024年金额虽减少至49.16亿元,但实际收回仅27.85亿元,转让折扣进一步增至5.7折。
这一“以价换量”的策略延续至房产处置中。部分房源以市场价7-8折挂牌出售,例如一套原值200万的房产以150万成交(相当于75折),远低于同小区二手房价格。
据了解,“债权剥离+银行直售”模式成为新选择,银行通过阿里、京东等平台3-6个月即可快速回笼资金,避免了持有期间持续贬值等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吉林银行成立于2007年10月,由原长春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原吉林市商业银行、辽源市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此后通过持续吸收合并省内其他地区的城市信用社、新设分行等方式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