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高质量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三年来,三批共计26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以下简称“专板”)完成备案。权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26家专板共服务企业1.56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197家,上市后备企业1098家。
三年筑基,育树成林,专板已成为各地汇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苗圃”,精准赋能入板企业,在助力融资、培育上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资本市场“塔基”功能有效发挥,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集聚效应凸显
产业布局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
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完成专板建设方案备案后,江苏、天津、河北、河南等多地出台了支持专板发展的具体举措,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专板挂牌融资,为入板企业推出专项服务,助力高标准建设专板。
目前,入板企业多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高度契合,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例如,北京“专精特新”专板是全国首批备案的专板之一。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北股交”)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截至今年10月底,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入板企业数量达到974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5家,占比19%,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17家。从行业来看,信息产业、医药健康业、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业企业占比分别为42.03%、16.44%、10.26%,凸显专精特新属性,与新质生产力方向高度契合。
湖南“专精特新”专板是第二批备案的区域性股权市场之一。湖南股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湖南股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湖南“专精特新”专板挂牌企业297家,100%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入选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
此外,专板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韧性较强。从北京来看,据北股交相关负责人介绍,专板企业总体上呈现“高研发”特点。从收入规模来看,专板企业2024年平均营收达8642.36万元,其中,超过两成企业营收超1亿元。
针对企业痛点
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作为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各地专板已经建立了政府、金融机构、高校、证券交易所等市场各方联动的生态体系,打造“基础服务+投融资服务+挂牌上市规范培育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对企业进行全方位赋能,解决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在萌芽和成长阶段所面临的融资、治理、市场和人才等方面核心痛点。
在基础服务方面,各地区域性股权市场通过建立服务联盟、联合媒体打造品牌等举措,为入板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专板构建了“规范+培育+赋能”一站式体系,涵盖公司治理优化、财务法务合规辅导、政策申报代理、行业资源对接、品牌推广,以及针对企业的分层培育和定制化服务。
在融资方面,各地区域性股权市场充分运用私募股权、可转债、股权质押等,并联合银行推出专属信贷产品,与工信部门常态化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满足专精特新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陈雳表示,各地专板围绕股、债融资双主线,一方面撮合私募股权基金、产业资本与企业对接,支持非公开发行股份;另一方面联动银行推出专精特新专属信贷、供应链金融产品,结合地方政府专项债、融资担保工具降低融资门槛,同步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融资路演与供需对接会。
此外,部分地区还出台了特色支持举措。上述北股交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率先在全国首创专板融资奖励政策,对专板内实现私募股权融资的企业,进行最高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还推出了专板专属债权融资产品“专板招金贷”等。截至今年10月份,在板企业累计融资超400亿元。
上述湖南股交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股交依托控股股东湖南财信金控集团全牌照优势,打造“平台+金控”的综合金融协同模式,通过业务协同,为专板企业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精准赋能企业成长。
在陈雳看来,各地专板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为其技术研发、产能扩张注入资金活水;通过全流程规范辅导,助力企业夯实发展基础,加速成长为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同时强化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畅通“最后一公里”
提升企业挂牌上市效率
专板也是专精特新企业挂牌上市规范培育的重要平台。
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专板建立了“孵化层—规范层—培育层”的梯度培育体系,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此外,专板通过对接机制,形成“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北交所、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培育路径,畅通企业挂牌上市“最后一公里”。
其中,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三四板制度型对接机制,为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企业进入新三板开辟了“快车道”。自2023年10月份三四板对接机制落地以来,新三板已经与31家区域性股权市场签署监管合作备忘录。权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已经有186家企业通过绿色通道申报新三板,最快审核时间为17个工作日。
“目前,北京已有9家企业通过绿色通道机制挂牌新三板,审核效率大幅提升。企业从受理到获挂牌同意函平均用时37.2个交易日,时间较常规流程节省了三分之一。”北股交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陈雳看来,三四板对接机制成效显著,成功搭建了“阶梯式”通道,实现了企业资源、监管标准、服务体系的有效衔接,在大幅缩短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培育周期的同时,也提升了优质企业向上输送的效率。
此外,多地区域性股权市场依托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在当地建立的服务基地,积极整合资本市场资源,持续为企业提供规范运作、挂牌上市辅导、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培训和服务,协助解决企业在挂牌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截至今年9月底,26家专板的上市后备企业已达1098家。
推动“广覆盖”“深赋能”
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沃土”
三年来,专板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但是,从目前来看,专板发展仍面临着覆盖面有限、服务深度有待提升等问题。
一方面,专板服务覆盖面依旧不足。以北京为例,上述北股交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拥有超1.5万家专精特新梯度企业,是专板服务的核心群体,但其中入板企业仅占5.6%,专板服务未能充分触达目标企业群体。
另一方面,对入板企业服务深度和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上述北股交相关负责人认为,在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时,专板偏向于满足共性需求,在精准化个性对接方面还有待加强。
进一步拓宽服务覆盖面和精度,已成为下一步高质量建设专板面临的重要问题。上述北股交相关负责人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加大专板及相关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其次,持续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最后,进一步深化上市服务,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梯度培育、规范辅导、管理咨询等服务功能,与更高层次资本市场功能相互补充,打造上市“蓄水池”。
陈雳认为,可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出细分领域定制化服务;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促进专板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创新金融产品,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工具的应用,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金需求;深化跨区域协同合作,推动优质服务资源跨区流动,同时完善差异化考核机制,引导各专板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未来,随着各地逐步构建起适合专精特新企业特点的服务和产品体系,专板服务能力和效果将不断提升,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