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车险、人身险之后,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已于11月1日正式落地。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深刻重塑竞争格局。
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万亿级市场规模,兼具“社会稳定器”和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其本质属性,是为社会民生提供风险保障,帮助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转移未知风险。
“报行合一”的核心,是倒逼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杜绝“说一套、做一套”,确保言行一致,全面提升专业化能力、服务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能力。推动各公司从低水平的“资源争夺”“价格比拼”转向综合实力的较量。
保险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模。过去,由于保险监管力度不够,地方行业自律往往流于形式。保险公司为了业务竞争,无视合规底线,存在“报备一套,执行另一套”的乱象,每年都会出现违规经营问题,如拆分保额、变相降费、虚列“会议费”“咨询费”等科目套取费用,许多公司包括头部险企都曾受到“罚单”。长期自杀式和无底线的无序竞争,使保险企业面临亏损风险,影响其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进而影响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损害行业本身的健康发展,伤害投保者的权益保障,甚至影响国家金融稳定。
一些中小财险公司本就发展艰难,在夹缝中求生存,也被行业乱象所困,甚至被拖累拖垮。
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已是保险大国,市场呼唤规范。近年来,金融改革稳步推进,从“见费出单”到“报行合一”,一步步向纵深发展。市场迎来新变革,保险企业面对新规,调整至关重要。“报行合一”限制了“赌市场”“玩一把”的行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10月10日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向市场释放明确信号:非车险也要改革。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各类责任险、意外伤害保险、短期健康险、旅行险等,都属于非车险范畴。报行合一的核心原则是保险姓“保”,规范保险,回归保险属性,要求保险公司实际经营中使用的条款和费率,必须与向总局报备材料一致。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发展中的问题需在发展中解决。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公司立身之本,不能搞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不能以追求“规模和速度”而与政策背道而驰牺牲行业形象。国家决不允许金融出半点混乱,决不允许破坏金融大厦根基,哪怕是侵蚀一点点也不行。若行业长期亏损,如何承担市场、社会风险,如何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又如何为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产业链安全等重大战略提供稳定风险保障?
险企只有精准把握政策变化,遵循游戏规则,加强风险管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创新服务模式,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决胜,在规范健康道路上走得更实更稳更远。非车险报行合一,标志着我国非车险市场进入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