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如同社会运行隐形的标尺,静默却有力地支撑着国计民生的每一个角落。
在菜市场智慧公平秤前放心购物的居民,可能不曾想过,计量的精准关乎每日生活的公平与幸福;在高端制造生产线上忙碌的工程师,或许已然明了,计量的精微是保障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生命线;而在最前沿的量子科技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不断拓展测量的极限,为未来的科技创新铺就道路。
从市井烟火到大国重器,计量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民生、产业与科技的发展。
计量惠民生守护百姓生活点点滴滴
在湖南衡阳市石蒸水区的智慧农贸市场,智能公平秤和智慧大屏已成为标配,实时显示价格、质量检测结果和计量信息。
计量看似是个专业名词,实则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市场公平的守护者,更是生命健康的保障者、公共服务的支撑者。
计量的精准度直接关乎市场公平。过去,集贸市场的“黑心秤”时常让消费者利益受损。如今,随着智慧计量的推广,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目前,我们生产的智能秤和智能公平秤已经在衡阳市多个农贸市场铺开,智能秤具备防篡改功能,让群众购买更安心,同时市场数据同步到系统中,可为当地经济决策提供数据参考。”湖南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金马衡器负责人周欣告诉记者。
据了解,“全国阳光计量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平台”即将落地衡阳,这也将推动计量技术从产线走向百姓生活,让“秤准量足”成为城市温度与诚信的标杆。
计量是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力量。
近年来,“民用三表”即:电表、水表、燃气表,以及汽车加油充电设备的计量准确度备受关注。
在衡阳市计量测试中心内,“民用三表”均配备计量检测实验室,安装到群众家中的每一块表都会经过严格检测,保证计量数据准确。
“我们还装备了加油机和充电桩移动检测站,对于群众举报的计量不准的加油站和充电桩进行实地检测。”衡阳计量测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电力供应保障领域,国家电力计量数据建设应用中心构建的停复电监测分析大模型,能实现秒级分析锁定故障位置,抢修人员到达现场平均时长缩短至16分钟。
“今年,台风‘麦德姆’‘桦加沙’对我国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台风来的时候,自动察觉到停电,就会马上上报。我们的计量中心每天定点发4次停复电监测信息,和生产指挥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共享数据,很快就能摸清哪里停了电、影响到多少人、啥时候能复电。”在衡阳举行的第二届计量仪器装备展上,南方电网计量中心研究员李庭磊向记者介绍道。
据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计量监管推动人民群众“关键小事”整治行动,抽查三表超3450万只,查处违法案件3590件,各地监管部门推动集贸市场、加油气站、医疗机构、眼镜店等重点场所和民用三表、动态汽车衡、涉农计量器具和农资类定量包装商品量等重点领域计量监管。
计量促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计量是制造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贯穿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试验、使用的全过程。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计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印发《计量数字化转型攻坚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30年,重点突破30项以上数字计量关键核心技术;同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制造业计量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突破100项以上关键计量校准技术。
据了解,当前我国一些产业领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问题。这些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需要计量技术来助力解决。
“为了克服压电超声探伤需要耦合剂、漏检率高、探伤速度慢、不能检测高温物体等诸多缺点,我们研发了‘中厚板电磁超声探伤系统’,帮助相关企业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产品价格也有提升。”湖南衡阳镭目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争取计量标准国际话语权,也成为产业发展和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在智能电表和电力测量领域,我们的技术专家多次参与IEC TC13(电能测量与控制技术委员会)的相关会议,并提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技术提案,深度参与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多项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我们还与国网中电集团合作,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功推广基于中国技术标准的包括智能电表和能源管理系统的AMI(高级计量架构)整体解决方案。”湖南威胜集团负责人王建忠告诉记者。
“十四五”期间,计量服务能力日益完善,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在集成电路、光刻机、稀土材料等领域新增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32家,总计达到69家,共研制各类计量测试设备15.3万台套,服务企业11.1万余家。围绕精准医疗、智慧电力等批准建设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中心16家。推动8800多家中小企业结成计量伙伴,有效促进产业链融通创新发展。
计量助科技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计量是科技创新的“种子”,每一次测量精度的提升,往往催生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中,计量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在南华大学氡实验室中,大型氡标准物质检测装置正在运转。据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实验室的研究能更精确地监测氡气浓度,相关研究成果也帮助有关部门做好氡气防控,同时监测地下水氡浓度的研究也助力有关科研机构对地震研究和预测。
标准物质是科学测量体系中的“标尺”。在第二届计量仪器装备展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展出了9个领域标准物质,其中基孔肯雅热标准物质填补了我国在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标准物质领域的空白;而稀土元素混合溶液标准物质是国内唯一包含全稀土成分的溶液标准物质,同时也在研究如何利用同位素技术来实现稀土来源的可靠识别,用科学证据维护国家利益。
“十四五”时期,我国计量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整体计量水平取得新突破。基本实现了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的量子化复现。量子、微纳尺度、飞秒激光、太赫兹等40多项重大关键计量技术取得突破,新建国家计量基准34项,技术升级25项,新建基准自主可控率达到78.6%。
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3万项,新研制生命科学、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关国家标准物质近8000项。由208项计量基准、7.8万多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1.9万多种标准物质组成的计量基标准体系加快健全,获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突破2000项,稳居世界前列。
计量,这项看似神秘却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持续夯实着民生保障、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