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17日电 今年以来,地方国有资产平台挂牌出售房产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涌现。从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住宅到三四线城市的批量保障房,从整包拍卖的资产组合到零散挂牌的商业房源,一场规模化的国资房产处置浪潮正在渐次铺开。
专家表示,地方国资企业集中“卖房”的背后,既是房地产行业周期性调整与国有资产监管深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蕴含着企业资产优化与资金纾困的现实考量,更与地方债务压力缓解的迫切需求紧密相关,多重因素交织推动这场资产处置行动走向纵深。
国资售房覆盖多城多业态,性价比优势凸显
从西南小城到一线城市,地方国有资产平台的房产处置呈现出全域覆盖、业态多元的特征,既涵盖批量打包的住宅资产,也包括零散挂牌的商业房源,折射出地方国资在资产运营层面加快盘活存量、优化配置的集中取向。
四川省西昌市于11月6日发布的网络公开拍卖信息显示,受西昌市房地产事务中心委托,四川公信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将对144套住房面向社会依法进行网络公开拍卖。这批房源被整合为3个资产包,分别包含礼州中学经济适用房35套、袁家山黄堡路桂苑小区住房69套以及西城东城住房40套,总面积合计近1.2万平方米,平均起拍价分别为3017元/平方米、4997元/平方米和5799元/平方米。
值得关注的是,西昌市这批房源的拍卖条件相当优厚。这些房产多为“经济适用房”“保障房”性质,权属明晰且已完成登记;有贷款意愿且买受人征信良好的,可经银行审核办理75%的银行按揭贷款。价格方面优势更是相当突出,对照西昌市近期8793元/平方米的二手房挂牌均价,这批房源平均起拍价较市场行情至少有30%的折扣,高性价比吸引了不少购房者关注。
一线城市的房产交易市场同样活跃着地方国资的身影。此前,北京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3号院5层2门501号住宅,被产权所有人北京天恒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挂牌出售,挂牌价1397万元,建筑面积84.7平方米,折合单价约16.49万元/平方米。
作为北京西城区的国有企业,天恒集团这一轮的房产处置规模相当可观。据不完全统计,其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的房产累计达111套,转让底价从106万元至1397万元不等,总转让底价超过3.3亿元,成为一线城市国资房产处置的典型代表。
行业调整下,加快盘活资产和经营转型
在房地产行业周期性调整与国有资产监管深化的双重背景下,出售房产成为地方国资应对市场变化、匹配现实需求转变的可行路径。
行业调整周期中,地方国企的经营压力有所加剧,成为推动其售房变现的直接动因。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整体盈利空间收窄,地方国企因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部分企业陷入连续亏损与高负债的双重困境。
以天恒集团为例,今年上半年其营收仅6.7亿元,同比下降13.4%,较2021年高峰期132亿元的规模明显缩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3.9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3.5%的高位。销售端表现同样疲软,2024年其销售金额为25.8亿元,2025年上半年仅完成7.1亿元。
“优化资产结构、缓解流动性压力,显然是其出售这些房产的主要原因。”明源不动产研究院表示。
与此同时,低效资产的盘活需求与“去地产化”转型要求也是地方国资企业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从资产质量来看,地方国资手中不少房产存在先天缺陷,多为早年建设的经济适用房、保障房或“竞配建”房源,普遍面临户型老旧、配套不足、区位偏远等问题,长期处于闲置或低收益状态。这类房源不仅无法产生稳定收益,还需企业持续承担物业费、维修费、房产税等持有成本,成为企业的“负担性资产”。
同时,不少地方国企正积极推进“去地产化”转型,按照“应退尽退、优势集中”原则,逐步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转向城市更新、基础设施运营等核心主业。出售房产也随之成为这一转变过程中剥离非主业资产的重要举措。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趁市场活跃度回升及时脱手有利于“以旧换仓”,将资金配置到收益更高或更符合主业方向的领域,盘活低效且闲置资产,优化资产结构。
业内还有观点认为,地方债务压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近年来作为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有所下滑,但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尤其是债务压力以及基建、民生等刚性支出持续存在。在此背景下,地方国资作为财政重要支撑,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补充资金的重要使命。
“地方城投承担着各种基建、保障性住房等建设性任务,地方财政对其上缴利润、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又在加强,对其而言有着变现资产的动机。”正如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所见,考虑到房产资产易变现、价值相对稳定的特点,其成为资金回笼的首选标的也是情理之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