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入实施“两重”建设有关工作,会议明确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置于“十五五”全局中谋划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支撑、守住底线。
在业界看来,这场部署既立足当下需求,也着眼长远发展,凸显了“两重”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压舱石”的核心价值。
超长期国债支持
会议提出,要把“两重”建设放在“十五五”全局中谋划和推进,牢牢把握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要求,强化部门协同,注重软硬结合,推动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稳步提升。
一位财税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会议对“两重”建设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三个要求,旨在扩大有效需求、提升产业结构和提升国家安全的韧性。其中,战略性聚焦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瞄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关键领域;前瞻性要求立足未来趋势提前谋划,确保项目长期有效发挥作用;全局性则强调统筹区域与领域协调,杜绝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支持“两重建设”,规模约1万亿元。2025年中央对“两重”建设继续加码,安排8000亿元专项资金,覆盖国家重大战略和安全能力建设的重点领域。
今年5月17日,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在一级市场首次发行。按照发行安排,20年期、50年期特别国债此后也陆续面向市场发行。
前三季度,超长期特别国债累计发行7520亿元,发行利率总体保持平稳。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为满足项目建设需要,同时又防止资金沉淀、节约资金成本,财政部门积极做好资金筹措,综合考虑项目建设周期和国债市场需求,科学设置债券品种,合理把握发行节奏。
截至目前,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全部下达至“两重”项目建设,为扩大有效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具体领域看,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主要覆盖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等关键板块。
对于超长期特别国债,市场预计,四季度还将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员则表示,明年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加力支持“两重”建设。
撬动政策效应
“两重”建设包括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资金高效配置是“两重”建设落地的关键支撑。
会议提出,要合理安排项目建设与资金拨付节奏,强化项目和资金匹配,积极撬动超长期贷款、政策性金融等资金,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放大“两重”建设效应。
上述财税人士表示,在年初明确8000亿元资金将精准匹配项目后,今年以来,各地通过“资金跟着项目走”实现闭环管理,筛选并推进跨区域、跨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确保项目具备示范带动效应。
此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强调,“两重”建设需通过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式提高投资回报,让资金撬动更大经济社会价值。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看来,“资金跟着项目走”既破解了政府单一投入的局限性,又通过市场化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自上而下抓紧谋划储备一批“两重”建设的重大项目,并同步加快推进政策、规划、体制机制创新等“软建设”,通过持续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统筹推进“硬投资”和“软建设”重点任务,高质量做好“两重”建设各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介绍,在“硬投资”方面,将严格做好审核筛选,优先选取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标志性工程,确保项目切实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切实支持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在“软建设”方面,坚持项目建设与配套改革相结合,加快研究制定政策、规划、体制机制创新等“软建设”改革举措,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两重”建设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其在“十五五”开局中的支撑作用将逐步显现,未来“两重”建设也将成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载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