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17日电(记者王淑娟)16日,第十四届“沪上金融家”颁奖仪式举办。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屠光绍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要素,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资源。上海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取得重要成果,体现出总量大、分布广、基础强的特点。同时,存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养老金融五大金融领域人才整体短缺的情况,金融人才队伍发展需形成良好生态体系。
屠光绍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经过金融人才一代接一代的持续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上海金融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概括为“总量大”“分布广”“基础强”。
屠光绍提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四新”概念,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新生”“新兴”“新型”“新质”。其中,“新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改革开放孕育的金融新力量,“新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代表新兴经济体的全球金融新角色,“新型”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借鉴发达国家国际金融中心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新质”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光要总量、体量要大,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金融人才队伍的质量,这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屠光绍指出,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资源高度集聚的载体,金融资源的竞争中,最核心的就是金融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关注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人才结构的变动趋势。
在屠光绍看来,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人才结构呈现出科技人才包括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人员占比不断提升的趋势,金融人才来源更加多元化的格局。他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3.0版,要注重壮大三类金融人才,包括既熟悉金融又熟悉科技、数字等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既了解国内又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既懂金融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领军型金融人才。
“上海在金融人才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生态体系,着眼于‘金融强国’战略,着眼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宏大目标,也着眼于金融人才的现状以及高质量发展对金融人才队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生态仍然是重要任务。”屠光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