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论文中寻找产业前瞻趋势,常常为看到的技术进步而激动不已……寥寥数语,一个热衷于科技产业投资的基金经理形象跃然纸上。化工材料专业出身,2013年开始研究布局新能源,如今逐渐聚焦科技产业,诺安基金权益事业部副总经理、研究部总经理邓心怡正立足于人工智能(AI)浪潮开启她的投资新征程。
近日,邓心怡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前瞻再前瞻一些”是令她觉得踏实的超额收益策略。在产业趋势初露苗头、市场还没有充分定价前进入,能够更稳妥地获得可观回报。与此同时,“读论文”成为她前瞻性嗅到投资机会的重要法宝。展望未来,她认为,AI有望成为科技产业浪潮中的核心驱动力,看好该板块蕴藏的丰富投资机会。
邓心怡,曾任职于中国对外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从事投资研究工作。2020年11月加入诺安基金,现任权益事业部副总经理兼研究部总经理。自2022年7月6日起担任基金经理,现管理诺安稳健回报混合、诺安平衡混合、诺安优势行业混合、诺安研究优选混合等多只产品。
读论文发现投资机会
中国证券报:可以先简单介绍下你的投资经历吗?
邓心怡:我最早是在外贸信托公司做自营投资,当时主要研究新能源、新材料、化工环保等,更多是偏一级市场的投资。期间我们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蝶变式发展。像2013年刚开始做新能源投资布局的时候,市场还在争论新能源汽车是不是真实的需求。到了2017年,它已经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2019年左右,我开始参与港股的投资,研究了很多港股互联网公司,系统性梳理了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变化,这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智能化和科技浪潮给投资带来的赋能。产业快速迭代中蕴含着大量前瞻性布局的机会,这种投资未来的性价比相对比较可靠,因为它的底层扎根在技术。
中国证券报:对于基民而言,某种程度上,了解基金经理的风格是投资的一大前提。现在基金经理的定位标签也有很多,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投资策略或者标签?
邓心怡:我自己的投资策略还是以科技成长为核心,这是我的核心能力圈和最关注的领域,对于全市场视角而言,我要在自己的能力圈进一步延伸。之所以要延伸到全市场视角,是因为科技投资不是孤立的,需要结合宏观中观微观多个维度去做更准确的判断。
宏观维度,我们会及时跟踪宏观经济数据、产业政策,去识别不同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空间和速度;中观维度,当我们开始聚焦到某一个产业的时候,会根据其未来三到五年的市场空间进行定价;微观维度,对产业中的个股进行研究,去识别它们在产业趋势中的竞争壁垒、市场份额、未来市值增长空间等。
我想贯穿始终的是在不同产业里找到具有高成长性的投资标的。而高成长的核心驱动力无疑是技术变化和生产力变革。很多投资机会其实都来源于此。
中国证券报:你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投资策略的?
邓心怡:投资策略的形成源于之前在沃顿商学院的学习经历。当时在学习公司估值时,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对一个公司或者产业进行定价,要尽可能地用简单的变量去描绘,这样的判断才更准确。如果模型的变量关系过于复杂,就很容易失效。我认为,产业投资其实也是这样的。如果产业的驱动力足够明确,我们对投资节奏的把握和投资标的的聚焦就更容易。
另外,这段经历也让我认识到,对于科技投资来说,好的资产固然重要,但对资产进行合理定价也非常关键。因此,除了寻找好资产外,投资还需要选择好的时点去布局。在时点选择上,我们希望能做得更前瞻一些。因为更前瞻意味着我们有机会获取市场对它充分定价前的收益,这会让我觉得踏实一点。
中国证券报:如何实现更前瞻的布局?通过哪些方式发现前瞻性机会?
邓心怡:我觉得核心还是要回到产业的发展中。至于怎样更好了解产业发展,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论文。其实很多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品落地都是出现在论文发布之后。以人工智能产业浪潮为例,我们认为核心的变量就是大模型技术迭代能力。因此,我们会要求研究员充分地研读相关论文,以更早地识别模型迭代中可能存在的投资机会或风险。
其实论文可以帮助我们去识别哪些已经成为产业事实,哪些还只是产业预期。因为产业发展和资本市场股价兑现之间还存在时间差。有时候,可能资本市场觉得还只是主题投资,但其实在论文里已被证明有足够的确定性,只是在等待最后的商业化和产品化。我们更前瞻地读论文,能够让我们布局的时候更明确。
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星辰大海
中国证券报:基于你的投资框架,最看好后续哪个产业的投资机会?
邓心怡:人工智能无疑是这一轮科技浪潮中最核心的驱动因素。我觉得人工智能浪潮和当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是具有可比性的,这种可比性来自于计算能力的提升和信息分发方式的变化。参考当年的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产业空间足够大,可投资的时间也足够长,能够让我们有很充裕的时间从容布局。
我尤其关注AI应用领域,希望能够把移动互联网当时应用的变化是怎么推广的,最后胜出者是依靠哪些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研究清楚,然后运用到对AI应用的研究上。
中国证券报:根据现有的研究情况,以AI应用为例,具备哪些特征的公司更有可能跑出来,有望媲美当年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的龙头企业?
邓心怡:我认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不同的AI应用公司进行定性分类,区分清楚“铲子型”公司和真正的应用型公司。
如果是一个纯靠大模型功能提供工具的公司,核心关注的应该是它本身的模型能力。但如果是一个应用型公司,也就是运用大模型能力去撬动千行百业生产力变革的公司,则要去关注它的现有客户数据和生态壁垒。这类公司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人工成本越高的领域,AI应用能够撬动的生产力杠杆效应可能越大。
此外,从To B(面向企业)和To C(面向个人消费者)维度进行区分,我认为,To C类的AI应用可能更有想象空间。尤其是AI应用在提供情绪价值上的意义,其未来通过大模型的能力能够释放的商业价值非常大,这是我们关注的方向。
中国证券报:进一步细化到投资上,如何把握那些能够兑现产业趋势预期的个股进行操作?
邓心怡:从产业聚焦到个股选择,我们首先是基于技术这一底层根基进行挑选。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技术积累能够匹配产业变化的需要,才大概率有机会捕捉到这种变化给它带来的业绩增长机会。
其次是对个股进行估值定价。比如我们可能会对其未来三到五年市场空间对应的营收进行预测,然后结合市盈率、市销率等估值体系做出定价区间,选择那些估值回报空间更大的标的。
再者,动态地开展产业调研,跟踪高频数据,实时对比产业实际进展与我们的预期进展之间的差距,从中动态评估投资机会和风险的变化。我们认为,找到可跟踪的高频数据,了解产业实时变化至关重要。在科技产业变化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产业快速发展机会的公司,往往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合理可观的回报。
注重识别高波动来源
中国证券报:你2023年新接手一只基金后,整个市场回撤较大,那段时间有没有压力,或者说有没有动摇你对于科技投资的理念?
邓心怡:我觉得那段时间对我的投资和认知进行了非常好的打磨。确实,2023年接手后,整个市场尤其是人工智能产业链经历了一轮较大的回撤。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人工智能是不是真实的产业趋势,是否存在真实的需求;第二,如果是的话,从组合管理的角度,我该怎样更好去提高自己布局的能力。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反而是容易回答的。记得大概是2023年7、8月份的时候,因为Open AI的日活跃用户数量断崖式下降,市场有声音质疑AI是不是伪需求。到了2023年9月份左右,随着日活数据恢复增长,这个质疑也就不攻自破了。之后,美股AI产业链率先实现股价修复。叠加与产业人士的交流,我愈发相信AI产业具有真实需求,并更坚定地基于技术变化去做投资布局。
第二个问题,我当时阅读了很多资料,对海内外市场表现进行复盘,并请教了很多前辈。期间的积累也对改善我的组合管理能力起到了较大的帮助。其实科技板块本身是高成长高迭代的,对应的就是高波动。我认为,首先要识别波动的来源,到底是来源于技术变化还是定价变化。
如果是技术变化,那说明我们对产业的跟踪需要纠偏,这时可能需要做一些布局方向的切换;如果是定价的变化,就需要在估值定价体系上进行调整,做出更准确合理和留有容错空间的判断。但如果发现它只是某一个事件冲击后的阶段性情绪表达,那么情绪演绎慢慢释放后,我们反而会更重仓去配置。波动中也蕴藏着一些投资机会。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随着ETF的大发展,关于行业主题ETF和行业型主动权益基金的讨论逐渐增多。您怎么看待两者的定位差别和主动权益基金的相对优势?
邓心怡:我认为主动权益基金和行业ETF都是投资者参与产业投资布局的工具。行业ETF通过被动跟踪指数,可以更清晰呈现它的持仓情况。主动权益基金的相对优势可能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主动权益基金的基金经理对产业的深度研究,可以使他们更及时捕捉产业投资机会。体现在产品上,主动权益基金持仓的集中度或者说在不同产业环节的集中度,是有别于被动指数基金的。
另一方面,主动权益基金在持仓结构上有更高的灵活度,可以更及时地调整仓位结构,进行更前瞻性的布局。比如,可能有一些身处产业变化中的个股,因为还在发展早期,没有被纳入指数成分股,相关ETF无法布局。而此时,主动权益基金可以在行业ETF尚未开始配置的时候,就将其纳入组合,捕捉更大的收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