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17日电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从软约束到硬指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迈入新阶段
《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已发布实施一周年。一年来,随着诸多聚焦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举措相继出台,市值管理工具箱日渐丰富,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分红回购、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升投资价值。市场人士分析,随着市值管理从软约束变为硬指标,上市公司将借力多元化工具进一步提升投资价值,积极回报投资者。
·未上市先评级 ESG重塑企业市值管理逻辑
ESG已成为影响企业市值定价的因素之一,不少企业在筹备上市期间对自身ESG评级进行预估,为上市融资做准备。从资本配置到舆情管理,ESG正通过双重路径重塑企业价值评估体系。而ESG中的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大维度议题,也以不同方式对企业市值产生影响。专家表示,ESG不再是表面文章,而是企业规避风险、吸引资本、实现市值长期增长的现实路径,中国企业市值管理的全新范式已然确立。
·金价居高不下黄金消费现新趋势
近期,国际金价高位震荡,国内首饰金价格也居高不下,不少品牌黄金珠宝商足金饰品报价突破1300元/克大关,回收价则突破900元/克大关。在此背景下,黄金消费出现新趋势,轻克重黄金产品、金条等受到消费者青睐。近期,国际金价高位震荡,国内首饰金价格也居高不下,不少品牌黄金珠宝商足金饰品报价突破1300元/克大关,回收价则突破900元/克大关。在此背景下,黄金消费出现新趋势,轻克重黄金产品、金条等受到消费者青睐。
上海证券报
·沪指争夺4000点关口机构研判年末风格趋于平衡
11月以来,沪指围绕4000点关口反复震荡,板块之间与板块内部的轮动节奏均明显加快,AI、新能源、资源品、大消费等主线均有所表现,但上涨持续性相对有限。券商研报分析认为,近期A股市场宽幅震荡主要是受到内外因素叠加影响。一方面,海外市场风险偏好快速降温,对A股市场形成一定传导;另一方面,沪指在4000点关口遭遇阶段性阻力,资金对前期累积涨幅较大的板块仍存在估值消化需求。展望后市,机构认为,市场短期内仍将维持区间震荡格局,阶段性的市场风格再平衡或将持续数月。从更长时间视角来看,TMT、先进制造等代表的科技成长板块仍有望成为引领指数突破的主力。
·权益类产品“唱主角” 年内新发基金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
年内新发基金规模已超万亿元。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今年以来共成立了1377只新基金,发行规模合计达到9959.7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只新基金提前结束募集,即将宣布成立,如若算上这些基金,年内新发基金规模已超万亿元。从目前已成立的新基金来看,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今年以来共成立了996只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合计为5173.38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年内新发权益类基金均大幅超过2024年全年。
·多家龙头企业斩获大单锂电产业链掀起“抢货潮”
11月16日晚,锂电正极材料头部企业容百科技公告称,公司与宁德时代近日签订了合作协议,宁德时代将容百科技作为钠电正极粉料第一供应商。记者注意到,包括上述协议在内,近期锂电产业链“长协”“锁单”不断,展现出抢产能的态势,产业链的需求热潮正在持续。近期,整个锂电产业链大单不断,提前“锁单”“保供”的态势还在持续。
证券时报
·ETF新发规模近2500亿元数量与规模双创新高
今年国内ETF市场迎来跨越式发展,新成立ETF基金数量与发行规模均突破历史纪录,成为2004年以来发行最为活跃的一年。以基金成立日为统计口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中国ETF市场年度发行数量首次突破300只整数关口,达到320只。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新成立ETF基金发行规模达2496.77亿元,无论是基金数量还是募集规模,均显著超越了过往所有年份。对比来看,2024年新成立基金169只,发行规模1217.31亿元;此前的发行规模高点为2022年的1575.37亿元和2021年的1914.12亿元。2025年的数据无疑将ETF市场推上了一个新的量级。
·疑似“帮忙资金”带来规模暴增公募基金需远离虚假繁荣
近期,部分中小基金公司规模出现“大开大合”的变动,个别小型基金公司短时间内规模从不足30亿元迅猛增长至200亿元级别,也有一些基金公司规模缩水超90%,规模如此剧烈的波动,引发行业热议。基金业内人士普遍呼吁,公募管理机构应该摒弃追逐短期规模的虚假繁荣,靠真本事实现稳健发展。
·险资“买买买”模式升级股票和基金持仓再创新高
金融监管总局最新公布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合计达到5.59万亿元,在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中的占比达到14.92%,逼近15%重要关口。这意味着,上述两类保险公司合计投资于股票和基金的余额规模和占比均创下了2022年披露该数据以来的新高。
证券日报
·点心债市场加速扩容年内发行额已近9800亿元
11月14日,中国银行发布消息称,中国银行作为全球协调人,先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美团等多家科技领军企业在香港市场发行点心债,合计发行金额超过470亿元。这些债券发行均受到离岸人民币投融资市场热捧,合计认购金额接近1500亿元,是发行金额的3.2倍。自2022年以来,点心债发行规模快速增长。2025年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场点心债发行总金额达9794.54亿元。
·互联互通机制稳健运行11周年更多优化举措在路上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运行,开创互联互通这一全新的资本市场开放模式。如今,该机制已稳健运行11年。随着深港通、债券通和互换通的渐次落地,互联互通已从股票稳步拓展至债券、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和利率互换等资产类别,成为境内外投资者安全、便捷地开展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渠道。
·跨境ETF规模较年初增长超117%
近期,跨境ETF交易活跃度提升,部分热门产品出现阶段性溢价。今年以来,随着跨境ETF市场持续升温,跨境ETF的规模也有显著增长,截至11月16日,跨境ETF总规模已达9237.82亿元,较年初增长超117%。在受访人士看来,跨境ETF的发展既源于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持续释放,也得益于产品工具属性完善、投资版图不断拓展等。其中,港股类ETF表现尤为亮眼,不仅投资回报位居前列,规模增长也实现领跑,成为跨境ETF赛道中的重要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