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7 06:35:39 股吧网页版
创新项目涌现 CCUS技术迎来产业化浪潮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郑萃颖

  尽管CCUS应用提速,但产业化进程仍面临不少“拦路虎”。受访人士坦言,资金问题是最突出的瓶颈,“高校团队的实验室技术可能已迭代十余年,数据表现优异,但要进入工业场景验证,却很难找到资助方。”

  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削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路径,该技术正在经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腾讯自2023年发起“碳寻计划”,搭建全球低碳技术孵化平台,已连续开展两期,并于近期公布了该计划第二期全球50强名单。这些涵盖碳移除、钢铁行业减排、二氧化碳利用及长时储能等领域的创新项目,突破了技术瓶颈、破解了商业化难题,为难减排行业脱碳、全球气候治理助力。

  CCUS项目扩容

  在第二期“碳寻计划”项目中,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的研究团队,利用肯尼亚当地的玄武岩和硅藻土制造出“捕碳”材料,并通过生物酶加速将二氧化碳“锁”进岩石。香港城市大学研发的HYCARK系统,能将钢铁厂烟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随后,甲烷通过液态金属催化,可生成用于炼钢的高纯度氢气。SEERSTONE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工艺,能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可持续的工业碳材料。这种材料可用于制造轮胎。QUINO ENERGY公司开发出一种可实现长时储能的低成本有机液流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在光照不足时供电。这些创新方案从不同维度破解减碳难题,展现出CCUS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

  “这次‘碳寻计划’的有效申报数量明显增多,体现出国内外科研团队对CCUS项目的开发热情。”腾讯战略发展部高级总监、“碳寻计划”负责人黄新我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23年,腾讯发布的第一期“碳寻计划”收到了200余份有效申请。2025年该计划首次面向全球征集,有效申报数量大幅增至660份,项目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内项目占比44%。

  作为横跨多领域的技术解决方案,CCUS涵盖碳捕集、利用、封存三大环节,每个环节都衍生出丰富的技术路径。从钢铁厂、水泥厂的点源捕集到直接从空气中“抓碳”的负排放技术,再到地下千米咸水层的传统封存,或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值利用产品——在如此多样的技术路径中,化工、生物、地质等领域的科研团队都能找到自己的施展空间。

  在黄新我看来,CCUS技术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选项”,对于钢铁、水泥、化工等高排放、难减排行业,它更是无可替代的减排核心路径。比如,水泥生产中,石灰石煅烧会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这部分排放占水泥生产总排放的65%,无法通过改用清洁能源来消除。钢铁生产中,铁矿还原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使用CCUS是减排的核心路径。在包钢集团旗下工厂,工业烟气通过管道被输送至CCUS装置,转化为气体肥料,为农业生产供给营养。据测算,1亩农业大棚每年可吸收近2吨二氧化碳,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跨越“死亡谷”

  从概念到产业化,CCUS技术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需要经历跨越“技术死亡谷”的重重考验。“从实验室到工业场景示范项目,从示范项目到规模化、商业化利用,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黄新我介绍,在此次征集到的项目中,一批兼具技术创新与实际效益的项目让创新概念真正落地。

  安第斯公司的微生物碳矿化技术颇具代表性。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从土壤硅酸盐风化作用中汲取灵感,将原本需数百万年的地质固碳过程压缩至单个生长季完成。他们发现的特殊微生物如同“超级加速器”,能促使二氧化碳快速转化为稳定的碳酸盐矿物。

  经过五年打磨,安第斯公司完成了产业化探索:通过对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筛选出优化高效菌株,再通过实验室小试、温室中试以及多场景田间试验,一步步验证技术的稳定性与适用性,最终研发出种子包衣剂、沟施肥料等便于农民操作的产品,并建立多指标核查体系,确保每一份固碳效果都可测量、可审计。该技术无需新建设备、不改变土地用途,适配玉米、大豆、小麦等主流作物,已进入早期商业化阶段。目前团队累计移除25万吨经核查二氧化碳,可口可乐、拜耳等有减碳需求的企业成为其付费客户。

  苏州企业聚维元创则让秸秆变废为宝。聚维元创联合创始人李承对记者表示,团队通过自研的AI大模型,从300万条氨基酸序列中高效筛选出有潜力的候选者,并对其进行优化改造,最终获得了高效酶。此举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制酶成本大幅下降。如今他们将秸秆处理后,可产出木糖、黄腐酸等产品。团队为该技术进行了十余年研发,已完成三代技术升级。“科研不能只盯着实验室数据,必须跑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才能让技术真正落地。”李承说。

  另外,北京科技大学苏伟团队的钢渣矿化项目,为钢铁行业减排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化范本。该技术利用钢渣与二氧化碳的矿化反应固碳,在河北钢铁集团的千吨级示范项目中,不仅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高效封存,还产出了可用作建材的固碳材料。如今,该项目已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支持,即将启动10万吨级产业化项目。

  资金问题成关键制约

  黄新我表示,CCUS产业化正迎来机遇:一方面二氧化碳利用领域部分技术路线产出的产品已具有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政策驱动与碳市场驱动的刚性需求正在形成,在减碳目标下,企业更有动力应用CCUS技术。

  尽管CCUS应用提速,但产业化进程仍面临不少“拦路虎”。黄新我坦言,资金问题是最突出的瓶颈,“高校团队的实验室技术可能已迭代十余年,数据表现优异,但要进入工业场景验证,却很难找到资助方。”

  政策不确定性也困扰着行业发展。受访项目团队表示,对碳信用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导致企业难以获得相应的碳信用收益;碳排放核算标准不统一,低碳产品的“碳优势”无法量化,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农业领域的微生物改良剂、工业领域的新型捕碳设备,审批流程复杂漫长,影响技术推广速度。

  针对行业痛点,安第斯公司项目团队建议,应明确更多碳汇认证标准,让CCUS项目形成的碳信用成为真实可见的收益;推动方法学与国际标准框架对接,确保高质量碳信用实现跨境互认;可通过公共采购、长期协议的方式,支持CCUS项目获得稳定报酬,扩大运营规模;在现有农业品监管体系内,为微生物改良剂设立快速审批通道,在保持严格安全和环境评估的同时,简化注册和标签流程,配套提供试点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

  李承表示,希望更多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进入节能降碳和生物制造领域,同时建议监管部门给予低碳产品合理溢价或出台碳信用抵扣政策,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选择低碳产品,从而激发市场需求。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