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7 02:19:30 股吧网页版
政策科技协同深耕细作20年 中国刷新百万亩级玉米单产纪录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余胜良

  捷报频传!内蒙古通辽200万亩玉米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实现规模化“吨粮田”种植;新疆伊犁200万亩玉米基地亩产达到1209公斤,创下全球百万亩级玉米单产新纪录;内蒙古巴彦淖尔100万亩玉米田亩产突破1090公斤。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表示,如此大规模片区出现高产,标志着我国玉米单产提升进入“百万亩级”新阶段,为全球领先。

  这背后,是中国玉米单产提升技术体系20年的深耕细作,是“政策推动+科技支撑+市场引导”机制的协同发力,彰显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

  不同区域均实现增产

  “今年全国玉米生产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北方和西北产区成为增产主力。”李少昆表示。据介绍,2025年,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北方产区凭借适宜的气候条件和成熟的技术应用,成为全国玉米高产的核心区域。

  新疆产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七八月份的高温干旱。“我们通过滴灌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了对高温的有效抵御。”李少昆解释道,团队研发的“少量多次”滴灌模式,在中午最热时段可使田间温度降低3—4℃,同时配合精准施肥,既解决了干旱问题,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后,新疆玉米田灌溉用水量从传统每亩350方降至150方,节水率超过57%。

  “今年我种的18000亩采用‘40+70’种植模式的玉米,亩产比传统模式高出100到150公斤,万亩最高亩产量更是达到1480公斤,在察县(察布查尔县)这一块算是高产了。”新疆伊犁玉米种植大户薛泉生向记者介绍。薛泉生从2015年接过父亲的种植事业,当时仅种植1000亩玉米,如今已发展到3.3万亩的规模,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种植大户。

  内蒙古产区跨度大、气候多样,东部与东北气候相似,西部接近西北气候特征。团队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技术方案。

  内蒙古通辽市种田大户马忠臣表示,他通过密植技术推广与标准化管理,今年3万亩农田实现亩产1200公斤的佳绩,较往年1100多公斤的产量稳步提升。这位多次接受央视采访、深耕农业领域的种植大户,正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规模化推广科学种植,明年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展至30万亩。

  值得注意的是,通辽作为中国玉米主产区,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94%,此次规模化高产将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畜牧业发展。

  东北地区今年玉米生产呈现“自然成熟”的特点。“10月上旬玉米叶片仍保持绿色,延长了灌浆时间,为高产奠定了基础。”李少昆表示,东北地区玉米灌浆期较往年延长7—10天,有效提升了籽粒饱满度和千粒重,成为该区域高产的重要保障。

  黄淮地区虽受局部灾害影响,但仍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产。“黄淮地区仍是我国玉米高产潜力区,随着抗逆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未来增产空间巨大。”李少昆表示。

  关键跨越背后的技术解密

  从“小面积高产”到“大面积均衡增产”,这一步是如何跨越的?李少昆介绍,我国玉米高产技术研发经历了两个关键阶段:2004—2013年的“高产潜力探索期”和2013年后的“大面积推广期”。

  2013年,李少昆团队在新疆实现玉米亩产1511.74公斤的突破,明确了产量提升的技术路径。此后,研发重心转向如何将小面积高产技术转化为大面积可推广的技术体系。“我们没有跟随美国的高产竞赛模式,而是立足我国农业实际,聚焦大面积增产难题。”李少昆表示,团队针对传统高产技术投入大、效率低、抗逆性差等问题,研发了一套集“密植、滴灌、精准调控”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方案。

  中国玉米单产提升技术体系以“合理增密”为核心,通过“精准调控”实现高产高效,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解决方案。

  合理增密技术是产量提升的基础。我国传统玉米种植密度约为每亩4000株,团队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将种植密度提升至每亩5000—8000株。“增密不是简单增加株数,而是根据光辐射量、水资源条件等因素科学确定,盲目增密反而会导致减产。”李少昆强调。

  精准调控技术解决了增密带来的倒伏、空秆等问题。团队研发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将灌溉与施肥同步进行,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期需求精准供给。在施肥次数上,黄淮地区采用4次分期施肥,东北地区6次,西北地区8次,特别是在灌浆期保证2至3次施肥,有效延长了灌浆时间。同时,通过“化控技术”在玉米6—8片叶展开时喷施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

  品种筛选机制为技术落地提供支撑。与传统“良种良法配套”模式不同,团队创新采用“区域模式+品种筛选”的方式,在每个区域确定统一的种植模式后,筛选出10—20个适合该模式的耐密抗倒品种。“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技术标准化程度,避免了数百个品种分别配套技术的复杂难题。”

  标准化管理是技术快速推广的关键。团队制定了涵盖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全流程的标准化操作规范。“标准化使农业生产向工程化方向发展,农民只需按照规范操作即可获得高产。”李少昆表示,这种模式大幅降低了技术应用门槛,加快了推广速度。

  除了技术推广层层推进,种粮大户也在一步步优化。薛泉生口中的“40+70”种植模式,是由李少昆团队推广的新型玉米种植模式,即在种植过程中采用40厘米和70厘米的行间距搭配。薛泉生此前使用“40+60”种植模式,去年试种500亩“40+70”模式玉米后,发现成效显著,今年便扩大种植面积至18000亩。

  “‘40+70’种植模式优势明显。”薛泉生说。首先,行间距的调整在保证每亩下种量7800—8000株、亩保苗不变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玉米田的通风和采光效果,这不仅有利于玉米生长,提高产量,还能减少玉米病害的发生。其次,该模式下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也显著增强,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政策、科技与市场三方联动

  中国玉米单产提升技术的快速推广,得益于一套“政策推动+科技支撑+市场引导”的创新机制。据介绍,该技术已在全国推广约1亿亩,技术到位率达85%以上,农户平均增产200公斤/亩。

  政府主导的推广体系为技术落地提供保障。以伊犁为例,全州共设立600多块示范田,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补贴等政策向高产技术应用倾斜,为技术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

  去年4月,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目标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000亿斤以上。

  李少昆表示,玉米属高产作物,近20年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约65%,未来增产潜力依然很大,地方政府在增产的目标下,有强烈动力进行技术推广。

  科技支撑体系确保技术适应性和先进性。中国农科院8人核心团队联合20多位专家组成的部级专家组,利用各地种植的时间差,在全国各玉米主产区开展技术指导。团队采用“科技包县”模式,与地方政府合作制定三年增产目标,实现科研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20多年来,团队学生扎根田间地头,在新疆奇台、伊犁等主产区建立研究基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以前种地靠‘感觉’,你说这样种好,我说那样种好,一年到头忙下来,产量却没个准数。”回忆起刚入行时的场景,新疆伊犁种植大户罗俊杰表示,早期种植缺乏科学指导,即便2015年前后当地已铺开水肥一体化技术,不少农户也因操作误区难以发挥其效用,如今在伊犁河谷的田间地头,技术员深入种植户的身影成了常态。“他们带来全国的种植经验,结合伊犁的小气候给出精准建议,帮我们减少了试错成本。”

  马忠臣告诉记者,其粮食产量提升的重要心得就是技术化和标准化,向专家请教,将技术通过标准化流程落地实施。

  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技术应用提供支撑。无人机植保、机械化播种收获、水肥一体化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解决了小农户技术应用难题。特别是无人机在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大幅提高了防治效率和效果,使病虫害发生率较传统防治方式降低30%以上。

  “美国玉米高产以农场为单位,规模多在几千亩;而我国通过行政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百万亩级的大面积高产,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李少昆表示,中国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技术快速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他表示,随着技术到位率提升与实施面积扩大,未来2—3年有望实现玉米自给自足(2024年中国进口玉米1364万吨,较2023年减少49.7%),减少进口依赖,多余耕地可轮作大豆等作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