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政策持续引导与市场环境优化的双重推动下,各类中长期资金加速进入资本市场,成为维护市场稳定、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钱”的积极入场,不仅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更在投资理念、考核机制与生态建设方面带来深远影响。
这一趋势在近期机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印证。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主动偏股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达2.99万亿元,股票仓位升至85.62%,创2005年以来历史高位。
除了公募基金的持续加仓,保险资金作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A股市场的布局同样活跃。中泰证券研究显示,三季度末险资共出现在63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合计持股市值达6510亿元。
险资的积极布局不仅体现在持股广度与规模上,其投资收益的显著增长更印证了中长期资金的专业配置能力与抗风险韧性。东吴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平均增长超过35%,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增长近67%。
中长期资金之所以能实现加速入市、稳健增值的良好局面,核心得益于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与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2025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将保险、社保、年金、公募等资金作为重点引导对象。随后,中国证监会连续出台多项行动方案,推动指数化投资与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强调长周期考核、优化产品结构,并强化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绑定。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等部门也相继发文,上调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保险资金“长期持有”。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正逐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落地成效,北京与上海的实践便是典型例证。目前,在京公募基金已完成838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费率调降,销售费率改革也已正式落地,预计每年合计可为投资者节约100亿元的费用。同时,权益投资比例明显提升,截至9月底,北京辖区基金公司管理权益类基金规模达1.94万亿元,同比增长25.56%。
上海在中长期资金集聚与配置方面表现亮眼。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当地公募旗下社保、年金、养老金等“三支柱”产品规模达1.5万亿元,同比上升28%,理财公司和信托公司产品投向公募基金规模分别增长超过300%和200%。
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表示,要继续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建立健全对各类中长期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这一表述与此前召开的 “十五五”资本市场规划专家学者座谈会精神一脉相承,与会人士一致认为,要加快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随着资金入市节奏加快,市场生态悄然生变。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对资本市场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不仅能够平抑短期投机带来的市场波动,增强市场韧性,更能推动市场生态向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转型,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战略领域,为实体经济注入稳定资金支持。
对此,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建议,提升对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的监管包容性,优化产品注册流程,推动指数化产品创新。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则认为,应开发更多权益类、ESG主题产品,满足长期资金配置需求。
展望未来,随着公募基金改革深入推进、“募投管退”循环更加畅通,中长期资金的角色定位正从单纯的资金供给者,进一步升级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财富管理伙伴,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