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学大厂计算机技能”的噱头背后,藏着7880元的付费陷阱——网上一则自称“大厂离职员工”者发布的招生帖,用户留言后被拉进微信群,所谓“免费课程”实则需缴纳费用参加培训,且课程内容与“大厂”毫无关联。
最近,社交媒体上“大厂离职”已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不少自媒体打着“前大厂员工”的旗号分享职业经历,实则卖课带货,乱象丛生。
更值得警惕的是,网上甚至出现公开售卖大厂工牌、离职证明的灰色交易,各类明码标价的造假服务,凸显了这一黑色产业链的庞大市场。而“大厂光环”之所以能成为“流量密码”,核心原因在于不少求职者渴望通过“前大厂员工”获取内部招聘信息、内部推荐机会,从而打通入职大厂的捷径。
事实上,一个虚假的“大厂头衔”便能撑起一门卖课生意,背后一方面源于大厂丰厚的薪资待遇与完善的职业背书,让无数求职者趋之若鹜。同时现实中确实有部分大厂员工通过互联网分享真实工作经验,使得“大厂前员工”的身份自带滤镜。
但互联网的虚拟性、平台内容审核机制不完善,让虚假身份有机可乘,“真经验”与“假噱头”鱼龙混杂,普通人难辨真伪。另一方面,大厂招聘中存在的内推、第三方合作等非标准化方式,被部分人曲解为“可操作的空间”,进而萌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对普通人而言,网上浏览求职信息时,应保持理性,在选择培训或求职服务时,优先考虑有资质的专业培训机构、正规实习渠道,不被“内部资源”“快速入职”等噱头冲昏头脑。流量密码不该成为骗局温床,大厂光环更不应沦为割韭菜的工具。
最后,要掐断 “大厂离职” 相关的黑色产业链,大厂本身也需承担一定责任。2024 年就有媒体报道,某头部科技公司的招聘中,部分招聘人员竟通过替考、泄露考题等方式协助应聘者作弊,更离谱的是,这些协助作弊的招聘人员会每月从入职作弊考生的工资中收取 3000 元。这类招聘腐败不仅破坏公平,实际上也为 “大厂离职” 相关骗局提供了滋生土壤。对企业而言,营造公平公开的招聘环境,保证的不仅是自身人才选拔的质量,也能让蹭大厂流量的账号,在正规招聘渠道面前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