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七龙”灵伴科技(Rokid)订单量暴增,让智能眼镜这条新兴赛道似乎充满希望。
11月13日举行的Rokid与时尚眼镜巨头暴龙(BOLON)跨界合作发布会上,Rokid创始人祝铭明透露,今年“双十一”期间,该公司智能眼镜总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
凭借一副具备提词功能的智能眼镜,2014年成立的Rokid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公司之一,祝铭明也因此走到聚光灯下。今年,Rokid已获得超过20万副智能眼镜订单,其中约5万副来自海外市场。
祝铭明透露,Rokid明年的智能眼镜销售目标是超过100万副,2027年为200-300万副,2028年将达到1000万副。他认为,智能眼镜正在迎来“iPhone时刻”。
2007年1月9日,苹果公司发布第一代iPhone,这款产品重新定义了手机,并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iPhone时刻”。
Rokid本次发布的新品BOLON智能眼镜,是一款不带显示屏的智能眼镜,包含太阳镜和光学镜两款产品,售价为2199元。此次合作中,暴龙负责前端产品结构、款式设计,Rokid主要负责提供电路、科技功能、电池排布等技术层面支撑。
祝铭明在上述发布会期间称,Rokid低估了智能眼镜行业的发展势头,对市场需求的预判严重不足。
Rokid最初规划10-15万副的智能眼镜年产能。今年9月,公司已出现产能不足的情况,供应链为了匹配其需求采取了三班倒作业。
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406.5万副,同比增长64.2%,预计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台。
该报告同时预测,中国市场在2024年-2029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5.6%,增速位居全球首位。
Rokid披露的数据称,今年9月至今,Rokid对外销售的智能眼镜总使用量达到1500万次,单副设备每天平均佩戴时间为8个小时。
2025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的爆火和Rokid的出圈,阿里、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大厂纷纷宣战智能眼镜赛道,形成“百镜大战”的市场格局。
祝铭明对此回应称,入局智能眼镜赛道的大厂们尚处于探索阶段,Rokid仍然是全行业投入规模最大的公司,暂时不担心外部竞争。
今年6月Rokid首款智能眼镜面向用户交付后,研发团队在短短数月内完成了多达200多项的功能更新。
“Rokid最大的优势在于智能眼镜是公司的唯一选择,我们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这款产品上。”祝铭明也提及,如果Rokid明年达到百万副的销售量时,行业竞争将进入另外一个维度,那将是公司真正面临挑战的时间点。
祝铭明称,Rokid的生态开放也是行业内少有的。Rokid的第三方开发者已推出贴膜、甲片、胶囊充电电池等配件。
目前,Rokid平台聚集近3万名开发者、近5000家企业。明年,该公司将投入1000万元用于举办智能眼镜生态开发者的比赛,支持中小开发者团队。
祝铭明表示,第三方开发者能否盈利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他们能赚到钱,Rokid才可能把生态做大做好。
他告诉界面新闻,很多人会误认为大公司的生态开发会更强,其实恰恰相反,它们在很多时候会背负包袱,反倒是Rokid这样的创业公司更为开放和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