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阴雨、土壤饱和、田间渍涝……今年9月以来,异常阴雨天气给河南的“三秋”生产带来严峻挑战。秋收的推迟,引发了小麦晚播的连环风险。如何在不利天气中抢回农时?如何降低晚播对来年夏粮的影响,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近日,记者深入河南周口,实地探访当地小麦秋播情况。
把握好播种时机
受异常天气连锁反应影响,今年河南秋播较往年推迟了约半个月,但多地因地因墒整地,积极创造播种条件,科学应对,为夏粮生产打下稳定基础,努力实现“以夏补秋”、以稳补晚。
“往年这个时候,小麦已经出芽了,今年地还没整完。”深秋的豫东平原,本该是麦苗新绿、田垄齐整的景象,然而,10月底的周口乡村呈现的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在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邱守先站在田埂边,一边检查土壤湿度一边向记者解释,“你看,一踩一个脚印,土壤一握成团,还得再晾晾。这种墒情,大型机械下地会陷车,还会压实土壤”。
持续一个多月的连阴雨,打乱了豫东平原的秋收秋播节奏。雨水不仅影响了秋粮品质,更直接阻碍了秋播进程。按照农时计算,今年周口市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10天以上。
对此,邱守先这位老把式似乎并不着急。“墒情没达到播种条件,再着急也要耐心等。盲目抢播会适得其反。”邱守先告诉记者,凭借多年的农业经验,晚播小麦往往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加上农田底墒足,只要把握好播种时机和技术要点,丰收还是有盼的。
在太康县转楼乡,相对较干一点的农田里已经有不少农户开始抢抓农时,整地晾墒,确保在土壤墒情适宜时能够及时播种。“今天旋耕两遍,过两天再耙一遍就可以播种小麦了!”村民陈忠良指着农田另一头正在轰鸣作业的旋耕机械向记者介绍,“我这块地地势高,排水条件好,能比其他地方早两天整地。但也要把握好度,既要抢时间,又要保证整地质量。”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村民陈令启正和家人一起在农田里抛撒化肥。“我准备明天开始机械旋耕,先提前撒点化肥给土地补充一下养分,这样播种之后麦苗能长得更好。”陈令启告诉记者,这些小的细节可能关系到整地质量和后续出苗情况。“人勤地不懒,虽然今年底墒好,但也不能放松警惕,还是要把自己能做的做好。”
商水县平店乡周王村的新农人李建党认为,再难也得把麦种好,农民靠的就是这土地。他成立的家庭农场流转了12户在外务工村民的近百亩地,还购置了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设备。面对今年秋播的复杂情况,李建党没有盲目行动,而是仔细查看土地,先在偏沙质土壤的田地里播种。
靠科技与时间赛跑
虽然播种局面不利,但中原大地上的农人们并没有坐等。他们正用传承千年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着一场名为“以夏补秋”的生产要素重组。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科技成为最重要的武器。
选好品种是晚播小麦丰产高产的首要前提。日前,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关于小麦抗湿晚播品种选择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以种补晚”作为核心路径,明确品种选择核心标准,实现“一区一策”精准匹配。
具体来看,北部麦区抗湿晚播应选用丰产潜力大、耐晚播、早熟,且抗寒能力强、综合抗病性好的半冬偏春性或弱春偏冬性品种;中南部麦区抗湿晚播应选用晚播早熟、耐后期高温,抗锈病、赤霉病等病害的半冬性中早熟品种或弱春性品种;东部麦区抗湿晚播应选用晚播早熟、耐倒春寒和抗倒伏能力强,抗白粉病、黄花叶病、赤霉病等病害的半冬性早熟品种或弱春性品种;南部麦区应以耐湿耐渍、耐穗发芽、抗赤霉病的早熟弱春性品种为主;旱作麦区应以节水抗旱性好、耐瘠薄能力强的旱地品种为主。
周口市农业农村局农业专家组组长、研究员杜成喜介绍,晚播要选半冬性中早熟品种,这类品种不会因为播期晚而导致灌浆期缩短。
除了品种,综合农业技术的使用也至关重要。
在周口市扶沟县大新镇百党岗村村民郭海根的土地上,3厘米至5厘米的嫩绿小麦芽已经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我已经播种完一周了,140多亩地已经全部完成秋播,现在都发芽了。”郭海根告诉记者。
同样的天气,为何这里进度比别人快了一大截?扶沟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李茂军告诉记者,首要原因是排水及时,其次是土壤结构特殊。“我们县沟渠连通相对完善,去年我们对全县范围内的沟渠进行了检查修缮,今年一边下雨一边排水,所以对农田造成的影响相对小一点。此外,我们县126万亩土地大致分为30多万亩淤土地、30多万亩沙壤土以及60多万亩两合土,疏水性略好。”李茂军说。
晚播高产有门道
谈及“晚播是否能高产”,商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小六告诉记者,科学管理很重要。“千万不能觉得底墒好就懈怠管理。”他表示,在遭遇连阴雨等天气导致播种延迟时,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四补一促”。通过品种选择、播种密度、整地质量、肥料管理和田间管理等措施,弥补晚播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确保稳产甚至增产。
正在田间指导麦播的周口市农科院副院长韩玉林拿出小麦品种样本提醒种粮大户:“晚播得选半冬性中早熟品种,避免灌浆期不足。”他还纠正了“晚播能高产”的认知误区:“去年有农户晚播20天亩产1100斤,是因为播种量加到35斤,还进行精细管理,如果管理跟不上容易减产。”
整地环节同样关键。周口地区土壤以黄潮土和砂姜黑土为主,雨后易积水闷芽,韩玉林说:“没整地的地块要优先开30厘米深的畦沟、腰沟、边沟,快速排水降湿。”今年玉米秸秆量增加,他要求整地必须做到“碎秆不超过5厘米、埋深不少于10厘米”。看见农机手王师傅正在作业,他叮嘱:“秸秆多就调深旋耕到15厘米,务必埋严实,防止种子悬空。”
播种密度要“以密补晚”,韩玉林在田埂上比划:“正常播期每亩25斤,现在每晚播1天每亩加0.5斤,最多不超过40斤,防止后期倒伏。播深也有讲究,墒好3厘米最合适,芽鞘刚可见;黏土地最多5厘米,太深出不了苗。”
农机作业也藏着科技门道。韩玉林看着复式播种机说:“一体机旋耕、播种、镇压一次完成,省2个工时还保种土密接,但土壤含水量超25%别镇压,不然容易结硬壳闷苗。”他又拿起红色包衣种子展示说:“包衣能防纹枯病和蛴螬,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层,提高出苗率。”
李建党把这些技术要点一一记下并付诸实践。他采用旋耕后及时耙地的方法,让土壤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给种子包衣增强抗逆性,施肥侧重“保成活、促早发”;播种深度精准控制,为种子创造最佳发芽环境……“再复杂的墒情,科学种麦也能稳稳出苗,来年肯定有好收成!”李建党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