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5 00:27:39 股吧网页版
联合国糖尿病日:患者数达1.48亿,如何实现多病共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闫硕

  11月14日是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2024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达1.48亿,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2D),其发病主要与遗传因素、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相关,正呈年轻化趋势;而另一类1型糖尿病(T1D),虽发病人数总体少于2型糖尿病,但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为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心理和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有经典1型糖尿病人群约60万,数量居全球第三,高发于10-14岁。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分为3期,进展隐匿。持续的高血糖会引发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可导致脑损伤等长期不可逆损伤。

  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至关重要。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2期患者通过早期免疫干预,可为患者延缓1型糖尿病2期进展至3期近3年,部分患者延缓近10年未进展至3期。

  与此同时,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构建友好社会尤为关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陈晓春护士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疾病可筛查、可干预,是构建友好社会的基石,也是临床不断努力的方向。一方面,临床医生通过早筛给予及时干预和心理支持;另一方面,患儿家庭拥有了珍贵的缓冲期,学习疾病管理、调整生活方式、逐步建立社会支持体系,这对于儿童的身心成长都将起到关键作用。”

推动高危人群早筛

  1型糖尿病作为一种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病时自身的免疫系统会逐渐破坏胰岛β 细胞,使得胰岛素无法正常分泌,进而影响身体调节血糖水平的能力。

  临床上看,1型糖尿病进展隐匿,患者在1期、2期几乎没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多因急重症送医被“突然诊断”,此时疾病已进展至3期,自身胰岛功能几乎衰竭。

  更为关键的是,持续的高血糖可能会导致酮症酸中毒,30%-40%的1型糖尿病儿童首次确诊是因酮症酸中毒紧急送医。酮症酸中毒急重症是1型糖尿病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人群在10岁前进展至3期,预期寿命将缩短16年。

  1型糖尿病带来的挑战不止于此。据统计,近50%患病家庭遭受中到重度经济损失,约有15%的家长放弃工作全职照护。青少年1型糖尿病群体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5.6%和15.6%,显著高于健康同龄人。由于社会对这一疾病的认知不足和误解,很多家庭面临巨大心理压力,选择“隐糖”,而这对患者而言非常危险。

  早期筛查将推动1型糖尿病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曹冰燕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多年,1型糖尿病的筛查较少被提及,主要原因在于该疾病长期缺乏有效的预防与进展延缓手段。而现在,随着创新药物的获批,1型糖尿病的早筛已经迎来实质性突破。

  曹冰燕教授进一步指出:“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风险,患者的一级亲属是高危人群,他们的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5倍。另外,甲亢、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是高危人群。我们建议这部分人群定期开展疾病筛查。”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也明确推荐在高危人群中检测胰岛自身抗体,筛查亚临床期1型糖尿病(即1期和2期),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降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早期筛查可将酮症酸中毒发生可能性降低90%。

  曹冰燕教授表示,早期筛查将推动诊疗模式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干预”。胰岛自身抗体是1型糖尿病早期筛查的决定性指标,大部分三级医院都能检测。早期筛查,能帮助家庭提前识别风险,及时干预并进行长期管理,同时降低并发症风险,减轻中长期负担。

  研究显示,通过早筛早干预,可延缓疾病2期进展至3期近3年,部分患者甚至延缓近10年。陈晓春向记者表示:“对成年人而言,三五年或许影响不大,但对儿童青少年来说,能为他们争取成长关键期的宝贵时机——既为健康成长铺路,更能有效延缓远期并发症的发生,这正是1型糖尿病早筛的核心意义之一。”

认知存在误区

  当前,社会对1型糖尿病的认知还存在诸多误区。

  一方面,很多人默认糖尿病是“富贵病”“成人病”“老年病”,“当他们得知孩子患病时会非常惊讶,这会让患儿家庭承受额外心理压力,也忽略了糖尿病可通过科学管理实现正常生活的事实。”陈晓春说道。

  陈晓春进一步表示:“我们常对家长强调,困住孩子未来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疾病的错误认知:糖尿病饮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非‘没得吃’的可怜状态;只要管理得当,患儿完全可以回归社会,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公众与家长的恐惧,本质上源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唯有通过精准科普,才能消除偏见与歧视。”

  另一方面,当前1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大型核心医疗机构,基层医护人员仍可能停留在患病后再管理的传统认知中,对儿童糖尿病的识别能力不足,这也是酮症酸中毒高发的重要原因。

  陈晓春认为,基层儿科承担着相关诊疗责任,却缺乏儿童内分泌专科支持,因此亟需将糖尿病“防、筛、诊、治、管”全链条知识,全面普及到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中,让更多一线从业者掌握早筛理念与早期识别技能。

  当前,对1型糖尿病的管理已在强调构建友好社会,其核心是搭建“家-校-医-社”协同生态圈。目前医疗层面正全力助力患儿回归正常生活,家长也为孩子的未来付出诸多努力,但来自学校与社会的障碍仍较为突出。

  “部分学校不愿接收患病儿童,或缺乏胰岛素冷藏、血糖监测等基础保障设施;患儿带动态血糖仪、携带应对低血糖的零食可能被同学嘲笑,进而引发抑郁;大学录取、就业招聘中,糖尿病仍可能被列为‘严重的内分泌疾病’,从而设置不合理门槛。”陈晓春说道。

  她进一步指出,这些现实困境,往往会摧毁医护人员与家庭为孩子建立的心理防线。在儿童糖尿病管理中,饮食控制、血糖调节都有具体方法可循,但保持孩子从小到大的乐观心态,却是很难的课题。心理创伤没有特效药,却可能影响终身。

  曹冰燕教授补充道,全社会需以平常心态对待他们。无论是学校的老师、校医,职场的同事,还是生活中的亲戚朋友,或陌生人,都不必给予过度关注,更不应投去异样眼光。1型糖尿病人群不需要被一直贴着“弱势群体”的标签,更不愿因疾病被特殊对待。把他们当成普通人对待,给予尊重与包容,就是最实在的关爱。

加强多病共管

  或其他类型糖尿病而言,平稳是疾病管理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临床通常将血糖管理作为患者健康管理的重心,然而,在疾病的长期影响下,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也不容忽视。

  因此,“糖友”在做好血糖控制的同时,还需做好多重风险因素的综合管理,降低共病风险。

  “临床中,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的现象比较常见。我曾接诊过一位62岁的糖尿病患者,不慎罹患了带状疱疹之后,血糖也随之波动,疾病情况更加复杂,我们不得不调整他的降糖方案,他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享道。

  他进一步指出,高血压、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共存,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等。而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相比于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患各种感染的风险均在增加,长病程、代谢异常、控制不理想的患者风险则会更高。如果带状疱疹与糖尿病共存,会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约有24%的患者会在感染后血糖控制恶化,住院率、再住院率和并发症风险均增加。

  作为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现象的背后,暗藏着复杂的发病关联。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崔勇教授介绍:“糖尿病患者长期受疾病影响,免疫力水平相对较低,一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趁虚而入,便会诱发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与普通的皮肤病不同,虽然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水疱、皮疹,但本质上它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已有研究显示,超过90%的成人体内都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而应对“多病共存”的严峻挑战,离不开多方协同发力、凝聚防控合力。郭立新教授建议:“从医生层面来看,内分泌科医生要成为‘综合健康守护者’。这就要求我们内分泌科医生转变观念,不仅要聚焦于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更要在日常诊疗中主动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尤其针对 50 岁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高风险人群,需关注其疫苗接种状况,提醒其重视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同时,我们还需加强与皮肤科、感染科、疼痛科、疾控部门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协同协作,构建‘医防融合’的诊疗服务模式,推动感染预防真正融入糖尿病管理的全流程。”

  总而言之,唯有各方协同,以认知破局、以包容落地、以保障托底,同时加强多病联防,才能让糖尿病患者真正获得平等的成长与发展机会,让更多居民享有更高质量的健康生活。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